一条条背街小巷,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细微,却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与幸福感。近年来,桐城市龙眠街道沿河社区聚焦居民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以“微治理”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让曾经设施陈旧、环境杂乱、功能缺失的背街小巷焕发新生,绘就出一幅幅令人“巷”往的美好生活图景。
问题导向,“巷”题精准把脉。过去的沿河社区部分巷道,曾面临着诸多困扰: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难行;墙体斑驳脱落,空中线缆杂乱如蛛网;照明设施不足,夜晚出行存在安全隐患;缺乏休憩空间,邻里交往不便……这些“痛点”不仅影响了社区“颜值”,更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党委牵头,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通过实地走访、居民议事会、线上问卷等多种形式,深入倾听民意,全面摸排各条小巷的现状和问题,针对不同小巷的特点和居民需求,精准把脉,为后续的“微治理”提供了明确方向和依据。
精雕细琢,“巷”貌焕然一新。治理并非大拆大建,而是于细微处见真章。沿河社区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推行“微更新、微改造、微修补”的精细化治理模式。
“微更新”美化空间,对老旧墙体进行粉刷修缮,巧妙融入本地文化元素和公益广告,打造成为“文化墙”“科普墙”,让冰冷的墙面充满艺术气息和社区温度。“微改造”完善功能,平整硬化路面,疏通排水管道,彻底解决积水问题;规整杂乱线缆,消除“空中蜘蛛网”;合理增设太阳能路灯,照亮居民回家路;清理违规小菜园,打造共享花园。“微修补”消除隐患,定期巡查,及时修复破损的台阶、护栏,维护更新消防设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共治共享,“巷”心协力同行。背街小巷的治理,难在长效,关键在人心。沿河社区深刻认识到,居民不仅是治理成果的享受者,更应是治理过程的参与者。社区积极搭建协商平台,鼓励居民为小巷治理建言献策。热心居民、党员代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热心居民参与小巷事务,负责日常巡查、文明劝导、监督维护。小巷的“微治理”是一场永不停步的幸福接力。沿河社区党委书记汪朝霞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倾听民声,关注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将治理范围从硬件设施向人文内涵深化拓展。计划挖掘小巷历史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巷;引入智慧元素,探索智慧安防、智慧照明等;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如今,走在沿河社区的巷子里,随处可见的是整洁的环境、有序的设施、友善的邻里和洋溢的笑脸。小巷虽小,却关乎民生大事;治理虽微,却彰显城市温度。沿河社区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一针一线“绣”出了街巷的整洁与美丽,“绣”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与舒适,更“绣”出了基层治理的和谐与活力。这条令人“巷”往的美好生活之路,正不断向前延伸。(汤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