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农业工厂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升级、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全方位提升农业竞争力。据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该市应用农业物联网的农业企业超过500家,其中32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
种植叶类蔬菜不用土,通过气雾提供营养,温度、湿度、光照可智能控制……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的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见到了这科技感十足的蔬菜种植新模式。
该园区一期项目基地共有鸟巢形植物工厂6座、土楼形科普体验温室1座、金字塔形科技展示温室1座,其中鸟巢形植物工厂为大规模蔬果种植标准化工厂,而土楼形科普体验温室和金字塔形科技展示温室则是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型温室。
“您瞧,幼苗不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种植槽上。”在园区鸟巢植物工厂1号棚,安徽雾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付江澜介绍:“这里种有意大利生菜、奶油生菜、紫叶生菜,生菜平均生长期大约30天,一年可种12茬,一个棚年产量在67吨左右。”
“我们通过新型气雾栽培技术,利用喷雾装置将精准配比好的营养液雾化,直接喷到蔬菜根系上,可根据蔬菜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在自动控制系统的调控下,为蔬菜提供相应的水分和养分,肥料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此外,相对传统耕作方式,省去了翻耕土地、灌溉、施肥等用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降低。”付江澜说。
记者了解到,2023年,安徽雾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跻身安徽省首批数字农业工厂行列,还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肥东县紧跟“数字合肥”建设步伐,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巧妙地融入农业生态之中,着力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源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数字农业应用场景28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6家。同时,建设了巢湖水域及滁河干流5G禁渔信息化平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智能监管平台等县级业务管理平台,稳步提升农业数字化管理水平。
数字技术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合肥市将数字农业纳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多项政策叠加支持,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政策框架。”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善斌介绍,2022年出台的《合肥市促进“两强一增”行动若干政策》,对新建及改扩建数字农业工厂给予20万至100万元不等的补贴,并鼓励农业企业自建产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农业工厂是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典范。“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9家。”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汪严安告诉记者,这些数字农业工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安徽达维水产养殖公司位于肥西县柿树岗乡廖渡村,水产养殖区面积227亩,共有22个塘口。记者在养殖区看到,小型物联网气象监测、水体环境智能监测、数字化水处理集成系统等设施和设备,布局井然有序。办公区的数控室内,占据了一面墙的大屏幕上,呈现的是养殖区场景图像和各项数据。
“2022年他们投入156万元,建立数字渔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水质、气象环境以及视频安防实时监测,精细管理水产养殖,2023年获评安徽省数字农业工厂。”该公司负责人舒伟告诉记者。
“养殖区现有物联网数字渔业养殖系统1套、水体环境智能监测设备10套,通过高精度物联网水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池塘中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浊度等水质数据;可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实时分析,通过在系统中设定阈值的方式,使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自动化运行,也可通过手机APP、管理平台远程操作。”舒伟介绍。
达维水产养殖公司主要从事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生态养殖,年生产泥鳅苗约30亿尾、鳜鱼苗200万尾以上。“通过应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苗种的成活率,每亩的综合效益实现了超过30%的增收。”舒伟说。
合肥市还积极搭建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由安徽荃银种业承建的“种粮一体化”平台已覆盖安徽省、山东省23个县,服务涉农主体6000多个。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数字农业发展目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二是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汪严安说,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线上课程等方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
值得称道的是,今年合肥市发布的农业补贴政策中,进一步细化了支持数字农业方向。“对应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灌溉、智能施肥的农业示范场景,按固定资产投资额30%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补。”梁善斌说,这些政策将有效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成本,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