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官庄坝镇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矛盾早化解、服务零距离、平安共守护”为目标,探索“老执事带动小执事、网格化片区管理、主动排查预警、多部门协同共治”的特色工作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切实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老执事传帮带,厚植基层治理“根脉”
官庄坝镇充分发挥本地“老执事”(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熟悉村情民意的群体组成)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以老带新、经验传承”的方式,培育一支“懂政策、知民情、善调解”的基层治理队伍。老执事依托自身多年积累的群众工作经验,在矛盾调解、民意收集、政策宣传等场景中,“手把手”指导小执事(由村“两委”成员、年轻党员、网格员等新生力量组成),帮助其快速掌握“用方言沟通、按习俗调解、凭真情服务”的基层工作方法。小执事则发挥熟悉数字化工具、掌握政策法规等优势,协助老执事开展信息登记、线上联络等工作,形成“经验传承”与“创新服务”的良性互动,共同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和“矛盾缓冲带”。
网格化精细管理,织密治理“责任网络”
官庄坝镇按照“地域相连、规模适度、便于管理”原则,将全镇划分为若干基础网格,每个网格明确网格长负责人(由村“两委”成员或老执事担任)、若干网格员(小执事或专职网格员),构建“镇—村—网格”三级管理体系。网格长统筹片区内矛盾排查、民生服务、政策落实等全盘工作,网格员每日开展“串门走访”,重点关注独居老人、困难家庭、涉军人员等特殊群体,动态记录群众需求与潜在问题,确保“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通过网格化管理,基层治理责任被细化到“最小单元”,群众诉求响应更加及时,矛盾隐患发现更加精准,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主动排查预警,筑牢风险“前沿关口”
官庄坝镇坚持“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的理念,建立“日常巡查+重点走访+群众反馈”三维排查机制。老执事、小执事及网格员每周开展片区巡查,重点关注婚恋家庭、邻里纠纷、涉法涉诉等易引发矛盾的领域;针对节假日、农忙季等特殊节点,增加巡查频次,确保问题苗头“早发现、早介入”。同时,设立“执事接待日”,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固定接待点,由老执事坐班倾听群众心声,结合其在群众中的威望,引导村民主动反映问题。通过主动排查,大量潜在矛盾被消除在萌芽状态,基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多部门协同共治,凝聚治理“强大合力”
针对基层治理中“单兵作战”效率不足的问题,官庄坝镇建立“执事+部门”联动机制,由镇综治办牵头,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办、综合执法队等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开展跨部门联合行动。老执事、小执事及网格员负责提供片区社情民意“第一手资料”,执法部门负责专业问题处置,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整治共抓”的工作闭环。例如,在农村自建房安全、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多部门协同作战,有效整合政策、法律、资源等要素,推动问题高效解决,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官庄坝镇通过“老执事带动小执事、网格化片区管理、主动排查预警、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创新实践,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具体效能,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推动基层治理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通讯员 马宇航)(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