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秀水,自在明光;清光共明,学子访乡。8月11日至23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安徽明光支队——“清光共明”支队共14名同学,怀揣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青春热情,来到被誉为“明皇故里,生态酒乡”的安徽明光。
在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中,支队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初步主题,聚焦首次实践的特殊属性,走访11个乡镇,完成16户入户访谈及调研问卷填写,初步掌握了明光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文旅资源开发情况,建立起支队宣传矩阵,产出数字乡村专题调研报告2篇,并根据地方需求设计文旅地图、IP形象和文创周边10余份。支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锻炼能力,也力所能及地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座谈交流知需求,初见明光识全貌
8月12日至13日,支队初抵明光开展首次校地对接座谈会,参会的领导老师有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安徽,明光市团委书记李志强,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明月,滁州学院助教张大鹏,工程师李龙,工程师束磊等。支队通过首次座谈初步了解明光基本情况,补充行前预调研中的疏漏,及时调整实践主题与方向,并为第二次座谈做好问题准备。第二次座谈中,支队与农业农村局、文旅局、供销社、数据资源管理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地方在文旅宣传与特色产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及时汇总问题与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对接。
此外,支队依次参观明光市规划馆、博物馆、明光酒厂、皖东综合试验站等地,从数字乡村资源、城市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酒文化、六大地标产品及独特土壤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对明光的整体印象,为后续乡镇调研打下坚实基础。
走街串巷访乡镇,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界郑岗村访谈 团明光市委供图
自8月14日起,支队深入多个乡镇,用脚步丈量明光的山水沃土。
在女山湖镇,支队探访女山地质公园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女山古火山口,随后走访水产养殖户,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女山湖大闸蟹”的养殖现状与发展瓶颈;在柳巷镇,参观义集银杏古道和浮山堰遗址,感悟明光人民与淮河的古今渊源;在桥头镇,到访金桥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了解数字渔场的自动化运营与实时水体检测,体会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的实效;在自来桥镇,恰逢8月15日日本投降八十周年纪念日,支队参观嘉山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了解明光人民的抗日历史与汪道涵先生生平,并调研当地红薯特色产业的销售与发展;在涧溪镇,走访艾草产业园区,全面了解地理标志产品艾草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在管店镇,探访“魏民甜”共富工坊,实地了解占全国育苗量80%以上的甜叶菊产业,切身感受“一‘店’之苗管全国”的真实力;在张八岭镇,参观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体会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
除实地参观外,支队还通过入户访谈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在苏巷镇戴巷村、三界镇郑岗村和梅郢村,共完成农业农村部入户调研问卷16份,真切感知村民需求,建立鲜活认知。在戴巷村陆郢组,队员们了解了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优秀案例”的“陆郢模式”的探索历程,并被其发起人曹士庆同志的党员风骨深深感动;在三界镇南岗村,了解张华菊返乡创业承包300亩茶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事迹;宣传组成员还专访女山湖大闸蟹养殖户之女王玉雪,推出专题推送宣传“蟹二代”电商创业故事。
情系母校享经验,行胜于言立榜样
明光中学主会场自由讨论环节 团明光市委供图
高三分会场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团明光市委供图
除主题调研外,支队充分发挥成员优势,于周末分别面向明光中学高中生和全市准大一新生开展学习生活经验分享活动。
支队长陈俊杰作为明光中学2023届毕业生,曾两次参与清华大学“情系母校”返校宣讲。为提升活动效果,支队提前面向三个年级发放定制问卷300余份,收集学生与家长需求,进行针对性准备。活动设置高一高二主会场和高三分会场,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主题讲解。主会场涵盖九科学习经验、心理调节与习惯养成等内容,并设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队员进行活跃问答,气氛热烈;分会场专注高三冲刺专题,并提供一对一交流,回应个性化需求。活动后,支队编写电子版学习经验手册发放给学生,实现全流程覆盖。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支队员张云翥同学,因精彩讲解得到同学的青睐,活动结束仍未完成答疑,遂留下联系方式返回驻地后继续讲解至深夜。
面向准大一新生的入学分享活动由副支队长杨安原策划,与明光团市委联合举办。支队成员围绕入学准备、人际交往、学习经验及信息差破除等方面展开介绍,并在自由提问环节就双学位、转专业等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队员以亲身经历示范,准新生积极提问,收获丰富。
因地制宜做设计,总结思考产成果
五大IP形象设计 团明光市委供图
除实地调研与活动举办,支队还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体办公,结合地方需求与实践主题产出多项成果。
学术组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两大主题,结合乡镇考察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撰写调研报告2篇。项目组在明光文旅原有地图基础上优化改进,重点围绕环抹山片区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军岭段规划文旅路线,绘制文旅与产业地图若干,并对15处景点图标进行手绘处理。宣传组针对明光文旅IP形象缺失的问题,围绕女山湖大闸蟹、管店甜叶菊、涧溪绿豆、涧溪艾草、银杏古道五大特色,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晨怡同学主导设计“明蟹蟹、明甜甜、明豆豆、明艾艾、明杏杏”五大IP形象及周边产品;创新结合明光酒厂明绿液与明光绿豆,设计酒瓶外形绿豆种子包;针对抹山片区、嘉山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黄寨草场和女山湖四大景点设计冰箱贴四款。宣传组还全面运营支队推送与视频剪辑,扩大活动影响。
8月22日上午,支队滁州籍队员前往团滁州市委进行成果汇报,团滁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张芮瑜勉励各位队员始终心系家乡,积极为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8月22日下午,支队全体前往明光市人民政府,进行实践总结汇报会。参会的主要领导老师有明光市团委书记李志强,明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刘明月,滁州学院助教张大鹏,工程师束磊等。李志强对支队全体成员提出了“热爱、探索、格局、感恩”四点要求,对支队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对与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后续合作表达了期待。
实践总结汇报会合影留念 团明光市委供图
与明光中学对接领导老师合影留念 团明光市委供图
苏巷镇戴巷村村容村貌 团明光市委供图
访谈女山湖镇水产养殖户 团明光市委供图
支队张云翥同学在进行现场答疑 团明光市委供图
十二天的实践虽短,但在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精心安排下,支队收获丰厚。回顾“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初心,支队深切感受到“受教育”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与付出,深怀感激;通过乡镇走访、晚间会议、成果梳理,队员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初步实现“长才干”;支队成员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在“做贡献”中尽己所能回应地方需求,努力奉献青春力量。
未来,支队将在成员招募、主题选取与行程安排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期待与明光建立长效合作,承担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将青春汗水挥洒于明光乡村振兴的热土上。(陈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