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走进桐城市范岗镇新联村“党小组之家”,室内暖意融融。一场场“邻里茶话”在此间开展,木桌上氤氲的茶香看似寻常,却早已成为化解邻里纠纷的“润滑剂”、疏通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在基层治理的末梢传递着党建引领的温度与智慧。
建强“红色前哨”,延伸治理触角。新联村将“邻里茶话”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探索出党建引领下的善治新路径。支部引领筑核心,村党总支直接统筹茶话会工作,定期梳理“邻里茶话单”中的问题清单,分类建立台账,确保“件件有回音”。党员先锋挑大梁,以“五老调解团队”为核心,吸纳乡贤能人、在职党员、法律工作者等组建“服务先锋队”,发挥专业特长助力治理。例如,法律从业者党员定期开展“反诈课堂”,教育培训机构党员牵头成立“五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网格融合全覆盖,将“邻里茶话”功能深度嵌入党建网格体系,23个村民组的网格党小组长兼任信息员,第一时间发现、上报苗头性问题,联动“跑腿代办服务队”主动上门,推动工作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寻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架牢“红色纽带”,畅通解纷渠道。党员轮值架起“连心桥”,新联村推行村干部、党员代表轮值坐班制度,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确保村民“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自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1起,解决民生问题40余件,惠及群众800余人次。联席会商合力“解难题”,针对复杂问题,建立由村党总支牵头,镇信访办、司法所、乡贤代表等参与的联席会商机制,在“党小组之家”集体“把脉会诊”。闭环管理提升“实效性”,构建“收集—派单—办理—反馈—评议”全流程闭环机制,村党总支全程监督,定期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评议工作成效。村民王大爷感慨:“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茶话会’上一说,村干部当场记下来,解决得又快又好!”
传递“红色温度”,厚植治理根基。政策宣讲开通“直通车”,依托“邻里茶话”平台,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村规民约、民法典宣讲,用“唠家常”的方式讲清大道理。精准服务温暖“百姓心”,党员调解员化身“红色代办员”,主动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代办民生事项。例如,村民李阿婆反映家中照明问题,代办员次日便陪同电工上门解决,老人感动落泪:“这茶话会真管用,比儿女还贴心!”民情收集充当“参谋部”,茶话会成为村党总支掌握社情民意的“传感器”。近期通过茶话会收集的11条建议中,已有8条转化为“户厕改造”“破损道路修复”等民生实事,让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直抵基层、浸润民心。
“三茶六礼”解心结,六尺巷里话和谐。在化解纠纷时,新联村结合“邻里茶话”和“六尺巷工作法”,创新“三茶六礼”新机制,递茶安座,以茶待客平心静气;倒茶听诉,倾听诉求建立信任;品茶析理,结合“六尺巷工作法”析法明理。此前,村民朱立仁与朱立信因农田田埂边界问题激烈争吵,村干部邀请双方参加“邻里茶话”,讲述“六尺巷”故事,对照民法典相邻关系条款,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共同拓宽田埂。村书记表示:“茶话会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村民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
从“政府独奏”到“群众合唱”。“邻里茶话”机制运行两年多来,新联村实现从“村干部奔走”到“多元共治”的转变,累计解决路灯老化、灌溉水渠堵塞等民生问题5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80余次,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村民陈王博感慨:“要不是调解员三番五次请我们喝茶谈心,我们兄弟俩怕是要闹上法庭。”
如今的新联村,茶香飘散处,矛盾消融间,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在杯盏之间流淌,绘就了一幅“小事共议、实事共办、难事共解”的和美乡村画卷。(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