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范岗镇
从负债百万到年入百万,看花园村如何实现逆袭
来源:查灿华 汤琦 2025-09-01 09:56:20 责编:李伟 胡明兵 喻寒松

位于桐城市龙眠河畔的范岗镇花园村,曾是一个背负百万元债务、内涝频发、产业匮乏的“落后村”。然而,在最近三年里,花园村不仅成功偿还了所有外债,还实现了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的佳绩。这一华丽转身,正是该村凭借“三个盘活”的巧妙策略和“两个不怕”的实干精神,谱写的一曲负债村逆袭振兴的传奇篇章。

“当前水稻正值破口期,水量尤为关键,一旦缺水将导致花粉不育,空壳率增加。”8月21日清晨,花园村党总支书记黄海又来到了村里承包的稻田,仔细查看田间的墒情。连日的干旱让他很是忧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与此同时,村干部邱福生和章代进已动身前往雨衣厂,他们需赶在上班前将厂方的雨衣原料送到村里的代加工车间,以便村民进行折叠和打包。

“村里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短缺,为节省成本,村‘两委’成员就得多干些。”2021年,黄海受组织重托跨村任职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集体欠着120万元外债,没产业、没资金、没活力,村民们提起家乡都直摇头。“产业不强,一切都是空谈。”黄海上任后,带着村“两委”班子沉下身子,把破解“集体经济贫血症”作为头等大事。

破局从“盘活资源”开始。花园村的土地常年受内涝困扰,3000多亩农田产出低下。黄海带头跑部门、争资金,硬是争取到50万元建起排涝站,一举解决了几十年的内涝难题。随后,村里将土地整体流转,让农户年增收140万元,村集体也年增14万元。2024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出实招,承包110亩稻田搞起“稻虾轮养”,当年龙虾就卖出1万余斤,产值达10万余元。龙虾捕捞结束,种上水稻,又挣了2万多元。

水面和闲置房屋也成了“聚宝盆”。村里40余亩荒废水面常年淤泥堆积,既影响环境又无收益。2023年,村“两委”组织清淤整治后投放鱼苗,年底就创收1万元;今年扩大养殖规模,投放白鲢、花鲢4000尾,预计年底收益可达5万元。而闲置多年的村小学校舍,经改造后变身“就业驿站”,引进一次性雨衣代加工项目,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七八千元,村集体年收益达11万元。70岁的邱作芳折叠雨衣动作娴熟,一天能叠七八百件,每个月能挣一千五六百元,她笑着说:“这不仅够我零花,到年底还能给孙子包个大红包。”

资源活了,产业兴了,背后是村“两委”班子“两个不怕”的硬核担当。发展稻虾养殖初期,买虾苗的钱成了难题。村“两委”成员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凑了7万元,“亏了算我们的,赚了归集体!”龙虾上市时,为卖好价钱,“两委”成员包揽了最苦的活:凌晨3点下田捕虾,赶早市摆摊售卖。40余天的捕捞期,没人缺席、没人叫苦。汛期排涝站运行时,他们半夜两三点还去巡查,生怕出一点纰漏。

三年苦干实干,花园村彻底改头换面:外债还清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村里有了致富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将突破百万元大关,纯收入预计可达25万元,较去年实现翻番。

“下一步,我们要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集体经济这棵大树更茂盛。”黄海说,花园村将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培育更多新业态,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越画越美,真正把花园村建成群众幸福生活的“大花园”。(查灿华 汤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