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山区科协《关于建立科协工作“四有”机制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稻香村街道合作化南路社区紧扣“有力制度、有智队伍、有趣活动、有效阵地”核心要求,倾力打造“合启科创”科普项目。社区以“服务全龄、资源聚合、场景融合”为特色,通过织密资源网络、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活动载体、筑牢阵地根基,将科普工作融入基层治理肌理,成为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为辖区居民送上“家门口的科学盛宴”。
多渠道织密资源网,构建“政企校医社”协同矩阵。“合启科创”品牌的核心优势,在于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普“朋友圈”。社区主动对接统战资源,依托“和合同心驿站”“侨胞之家”,联动侨界力量开展“‘侨’见发电小专家”活动,让侨界与本地青少年共探摩擦起电、线圈发电原理;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合作,邀请师生化身“科学导师”,带来磁悬浮实验、彩虹形成原理等趣味课堂,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普惠科普力量;整合安徽省中医院、武警总队医院、人之初公益等医疗与公益资源,开展“‘肠’享健康”中医义诊、眼健康筛查等科普服务;联动稻香村消防救援站、辖区眼科医院等单位,将专业场所转化为科普阵地,形成“政企校医社”五位一体的资源矩阵,为科普活动开展提供坚实支撑。
多龄段精准赋能力,打造“老中青少”科普同心圆。“合启科创”始终以“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为不同年龄段群体定制科普服务,绘就覆盖广泛的“科普同心圆”。针对青少年,品牌推出“探秘科学脊梁”系列活动,从国际博物馆日拼图体验、防溺水救援实操,到物理实验课堂,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面向中青年家长,开设“智慧家长课堂”“亲子心理沙龙”,邀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传授“三明治沟通法”“情绪调节技巧”,解决暑期育儿、亲子沟通难题;聚焦老年人,结合“智慧助老”行动,开展眼健康义诊、中医肠胃养护讲座,普及基础健康知识,同时依托社区老年大学,融入科学养生内容,让老年群体“懂健康、会生活”。全龄段、分层次的服务设计,让科普真正走进每类群体的生活。
多形式创新活动载体,激活科普“沉浸式体验”活力源。为打破传统科普“说教式”局限,“合启科创”以“趣味化、互动化、场景化”为核心,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在“物理实验天地”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塑料尺吸碎纸”演示静电原理,用简易装置呈现磁悬浮现象,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暑期推出“点亮童心・巧手造光”亲子手工活动,孩子们在制作小夜灯的过程中,同步学习电路连接基础知识;防灾减灾日期间,联合消防救援站开展“油桶灭火实操”,从理论讲解到模拟演练,让居民亲手掌握灭火器“提、拔、握、压”操作要领;知识问答、情景模拟、正念呼吸训练等形式贯穿各类活动,让科普从“听进去”变为“动起来”,切实提升科普实效。
多阵地融合共建,筑牢“15分钟社区科普圈”支撑点。依托“有效阵地”建设要求,“合启科创”推动科普阵地与生活场景、治理场景深度融合,构建“15分钟社区科普圈”。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打造专属科普教室,配置实验器材、科普书籍,成为青少年暑期科普主阵地;活化“微光博物馆社区星空站”主题空间,通过图文展示、文物拼图,将博物馆文化搬进社区;联动稻香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消防救援站等,将健康科普、安全科普融入专业场所服务;此外,社区便民服务窗口、养老服务区等均融入科普元素,发放《夏季肠道养生手册》《防溺水安全指南》等资料,让科普阵地“随处可见”,科普服务“触手可及”。
自“合启科创”项目开展以来,社区已开展科普活动20余场,覆盖居民超1200人次,形成“季度有主题、每月有活动、人人可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下一步,合作化南路社区将继续以“四有”机制为指引,深化“合启科创”项目建设,进一步整合科大硅谷科创载体等优质资源,丰富全龄段科普内容,让科普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居民生活的“调味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社区力量。(沈文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