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安徽太和:一碗板面的进阶之路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吕珂 2025-08-29 12:39:10 责编:张文洲 张军 王展

8月26日早晨8时许,阜阳市太和县迎来了久违的降雨,持续时间虽然短暂,但24℃的室外气温,却让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皖北小城,今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凉爽的秋意。

走在太和老城区的街巷间,阵阵板面香气不时袭来。虽然本地人习惯中午和晚上走进面馆点几个菜配上板面大快朵颐,但商户们要早早地升起烟火,一边炸香料、炖羊肉,一边制作面棒。

“一碗小份的羊肉板面卖8块钱,标配是6根面棒、4块肉丁和一些小青菜。”太和板面非遗传承人李巍告诉记者。

经过20多年的摸索,他为太和板面总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特点:黄瓷碗、手工面、山羊肉、小青菜。简简单单的12个字背后,蕴藏着一代代太和板面人的硬铮。

正是这碗面和摔面人的“韧劲”,造就了地方美食与特色产业、“出走”与“反哺”的完美交融。

一群人的奔走:年创收超100亿元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相传,板面起源于东汉。据有证可考的历史记载,太和板面名称的由来,与清代太和籍两广总督徐广缙有关——他在回乡省亲时品尝了老乡制作的面条,因面条是在案板上摔打制作而成,遂称其为“板面”。

但太和板面的全国化之路,则要推迟到百余年后。

据阜阳当地媒体报道,20世纪90年代,太和县大张村的丁文喜在老家做筛网生意,由于经验不足、经营不善,很快入不敷出。为了养家糊口,他带着学得的板面手艺坐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唐山开启了创业之路。

此后,一代代太和人持续“北上”,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为太和板面的日后“出圈”奠定了基础。

旧县镇王庙村村民栾奎就是最早一批到唐山推架子车摆摊卖板面的太和人。“我是1996年到唐山的,这也是我们太和板面走出‘家门’后来到的第一个城市。河北人不大吃羊肉,我们就换成了牛肉,最高峰的时候光唐山就有2000个太和人支起的板面摊。”栾奎说。

此后,栾奎辗转河北多个城市,最终在承德扎根,并在避暑山庄旁开了一间占地600平方米的“徽面郎板面”,将板面馆高端酒楼化的同时,也摘得“全国单店面积最大板面馆”称号。

在创业成功后,栾奎不仅开上了大奔,还回到家乡斥资数百万元建了一幢带电梯的别墅。

栾奎的打拼历程,是数万奔走在全国各地的太和板面人的一个缩影。郭庙镇高寨村的高伟一开始在青岛一带做筛网生意,后来转型进入板面行业,在蚌埠夜市开起“胖子面馆”,至今已带动38个亲友乡邻创业。

据专业餐饮行业数据库窄门餐眼统计,目前排名前三的板面连锁品牌分别为:总部在廊坊的鹿盟板面(313家)、沈阳的刘八两安徽板面(182家)和哈尔滨的秋豪单记板面(157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太和板面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这种局面得以扭转。在外创业的太和板面人在积累财富后,开始反哺家乡。栾奎、高伟现在均兼任太和县板面商会、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副会长,“家乡有任何关于板面的活动,一个电话连夜赶回”。

太和县商务局副局长齐广琢磨出一个初步的“数据模型”:根据入村到户摸底,太和籍外出从事板面生意的大约有5万户,带动全国板面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一对夫妻开设一家板面店,一年的净利润在20万元以上,年创收超百亿元。”齐广表示。

太和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太和板面产业发展专班办公室主任陈峰告诉记者:“太和板面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富民效应’。太和县居民存款余额超过千亿元,连续多年位居省内第一方阵。这其中除了太和药商的贡献,太和板面人也功不可没。”

不止如此,在外的太和板面创业者与家乡,还有着更深层次的“链接”。‌‌

一个产业的崛起:小面条拉动大经济

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会长、安徽五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军与食品打了40年交道,30年前开始切入板面卤料赛道。

最近,他正忙着开发速食板面新品种“羽衣甘蓝”“肉蛋暴击”,以满足新消费群体的需求。

“今年2月份,我们上线了一条速食板面生产线,日产桶装板面15万桶,目前开发出来的两种口味很受市场欢迎,准备再上3条生产线。”李亚军笃定,只有做到“工业化”“标准化”,太和板面才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秘书长、安徽名珍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祝立才和李亚军的想法如出一辙。在他的带领下,这家此前专注于调味品市场的企业,正在建设速食太和板面专用生产车间,开发“冻干面”“冻鲜面”品种。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板面店,只要有小型冷库,我们把冻鲜面通过冷链输送到门店,在保持手工面口感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标准。”祝立才笑言。

在太和县,已集聚各类速食太和板面生产企业20多家。这背后,是一条产业链的形成。

来自太和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太和板面年食材需求量相当于60万亩小麦、3.2万头肉牛、3.2万亩辣椒、1万亩小青菜的产量。围绕一碗板面,成就了“板面粉、板面肉、板面料、板面菜”四大产业。

“我们从2022年研制出太和板面专用面粉,目前一年要消耗7万吨小麦,济南、苏州开板面店的老板都成吨成吨地从我这拉货。太和板面店遍布全国,我们要做坚强后盾。”安徽金皖泰面粉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敬民说。

一碗板面,不仅激活面粉加工、调料生产等上游产业,催生了培训、加盟等配套服务,更衍生出了板面料、速食板面等产业,贯通一二三产,书写出了“小面条拉动大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样本。

讲好同一个故事:“千人一面”呼之欲出

去年夏天,河北省会石家庄因官宣将“安徽牛肉板面”更名为“石家庄牛肉板面”一事上了热搜。

“安徽牛肉板面”,指的就是太和板面。在薛之谦、王迅等明星“疯狂安利”之后,其因口感筋道、老少咸宜迅速成为网友口中的“国民美食”。

在一系列事件之后,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从业者,都在深思——要正本溯源,必须建立太和板面品牌“护城河”。李亚军和祝立才的探索,也都指向这个目标。

因每个人的手艺有差别,开在全国各地的数万家板面店,口味差异较大,造成了“千人千面”的窘境。如何实现“千人一面”,除了标准化的速食太和板面的推出,堂食层面也在寻求突破。

8月26日午饭时间还未到,在李巍开的“李头牛老太和板面”店里,4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徒弟,正在看他如何一步步将面棒搓到一块,然后用擀面杖摊薄,最重要的是“摔”的力度和时间。

从2019年开始,李巍创立的太和县徽创板面培训学校已经走出近3000名学员,学员的板面店也开到了新疆、海南等地。“有一整套的制作流程,再加上标准化的调料包,尽可能确保所有学员做出的板面口味统一。”李巍说。

为了讲好同一个故事,太和县板面商会、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相继成立,散落在全球多地的太和板面人,有了统一的“娘家”。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太和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出台了《太和板面产业团体标准》,围绕原料生产、板面制作、汤料烹饪等环节统一标准。

2024年10月,太和板面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成立,县长担任专班组长,专班成员几乎囊括县直各部门一把手。“这说明了从县级层面对太和板面产业发展的重视。”在采访中,多位太和当地板面产业从业者对记者说。

虽然“千人一面”之路刚刚起步,但有一个好消息来得恰逢其时——太和板面公共品牌商标已经进入公示阶段,最快年底前就能正式注册成功。届时,大江南北的板面店,或都将挂上统一的太和板面公共品牌标识和IP形象。

“北有兰州拉面,南有沙县小吃,中有太和板面。”李亚军的梦想,离照进现实又近了一步。

 

记者手记

一碗板面,让浓郁的家国情怀,升腾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今年暑假伊始,一则“安徽太和板面开到了新疆戈壁滩”的视频引发网民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拉萨,太和人杨连飞开的太和板面馆已经矗立10年,温暖着无数高原人的胃。

“不是挣了多少钱的事,能让板面走出太和,这才是最大的收获。”8月25日,记者连线杨连飞时,他动情地说。

正值暑期尾声,又一批“板面娃”乘坐太和县板面商会组织的“爱心大巴”返回太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这已是当地连续第6年开展爱心护送活动,累计惠及800多个家庭。

在外小有成就的太和板面创业者们为何不把孩子带到身边?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太和籍板面从业者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本身就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太和又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是啊,一座皖北县城,拥有两所三甲医院、两所全省名列前茅的省级示范高中,放眼全国皆少见。

回到板面产业的发展上,陈峰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目前,板面工作占据其日常工作量的70%以上,在相继到福建三明、广西柳州学习考察沙县小吃、螺蛳粉产业发展之后,“感觉太和板面与他们的差距还很大。同时,对标之下,有了方向,工作动力也更足了”。

对于太和人来说,标志性黄瓷碗里盛着的,早已不只是一份美食,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精神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