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庐江县罗河镇鲍店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没有会议室,没有主席台,几张板凳,干部群众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聊的是家长里短,解的是急难愁盼。这就是鲍店村推行的“板凳会”,以“哪壶不开提哪壶,提了哪壶就开哪壶”的方式,探索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哪壶不开提哪壶:直面问题不回避
“今天开这个板凳会,就是要解决好鲍店组和小岭组道路辅路两边路牙损坏的问题。”近日,在鲍振家队长家院子里,鲍店村分片干部李兰芳开门见山。
这条路去年11月刚完成改造,却因路两边种菜、挖田埂导致辅路变窄甚至塌方。涉及两个庄台,成了“老大难”。
李兰芳没有回避,直接在板凳会上直接端出方案:一要修,占用少量公共场地;二要钱,两组分摊;三要管,禁止破坏占用辅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经过充分讨论,最终达成“立即修,费用各担一半”的共识,村民当场签字。仅两天后,挖掘机进厂施工,辅路焕然一新。
“开板凳会就要开出实效,要敢于直面问题。”村党委书记汪海洋反复强调,把政策讲明白,把办法带下去,把问题收上来,合理诉求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耐心解释,缓解百姓情绪。
8月7日和11日,村干部先后在烟行和田铺组召开板凳会。一边发放信用村积分奖品,鼓励敬老守信;一边详细讲解低保政策,逐户说明情况并现场表决。
村民老阳说:“以前总觉得低保评定有猫腻,现在说得明明白白,我们都心服口服。”
“提了哪壶就开哪壶”:说了就办、不拖延
日前,瓦窑组板凳会上,群众多次反映组内京台高速涵洞人行道破损严重,出行困难。来组参加的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当场表态,现场散会后立即勘查、对接高速管理站。8月10日,施工队就进场重铺地面、清通沟渠,解决这一难题。
“没解决的问题,一个板凳会就搞定了,这才是真办事!”村民李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庐江县罗河镇将“板凳会”会议制度作为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共话乡村发展,把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压缩到一张张小板凳的距离里。
截至8月底,鲍店村通过变“群众跑腿”为“村干跑腿”,已召开板凳会32次,宣传医保、社保、防溺水等政策超过700人次,落实政策、调解纠纷和处理事项达30余项,组织残疾上门评定2人次,新增低保认定3户6人次,协调帮助10多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动员群众90余人次义务参与环境整治,爱心献血3600ml。(江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