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网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成功在一条总长度超44.42公里、横跨24个村的10千伏配电线路上,部署了8组配网故障行波测距终端,打造了高性能的行波故障测距系统,并正式投运。此举标志着该公司配电网,特别是超大超长、运维艰难的县域边界地区配网的智能化运维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为该公司在“源网荷储”微电网试点建设增添一抹色彩。
本次实施改造的10千伏石桥108线是典型的配电“超大超长”线路,其特点不仅是物理距离长,更在于其路径复杂,80%的线路穿梭于乡间小道之中,覆盖苗安乡的蔬菜大棚集中种植点。
“这条线路是沿线十几个村镇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故障,我们的巡线员苦不堪言。”宿马中心供电所生产负责人刘亮介绍,“传统的人工巡线,一组人开车加徒步,全线粗略巡视一遍就需要整整2天时间。如果遇到雨雪、夜间或者瞬时性故障,查找起来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平均故障修复时间长达数小时甚至更久,供电可靠性难以保障。”
“8月25日,系统报警显示距首端17.5公里处发生故障,定位误差仅30米。我们立即通知线路设备主人前往,15分钟内就确认是#129杆大风天气导线落担故障。”现场运维人员宋三龙说道,“没有这个系统之前,光是开车到那片区域就要40分钟,更别说在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找到那根具体的杆塔了。现在,我们从‘盲巡’变成了‘直击’,巡视效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该系统的投运,实现了故障定位从“天”到“分钟”级的跨越,预计可将该线路的年平均故障停电时间缩短70%以上,惠及沿线数万用户,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坚强的电力保障。
本次在超长线路上成功应用行波测距技术,不仅解决了宿马中心供电所的运维难题,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下一步,该公司将在全域范围内对同类超长、超复杂配电线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并探索将其与无人机巡检、配电自动化系统联动,构建“精准感知、智能判断、自动处置”的故障防御体系,持续推进配电网向高可靠性、高度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贡献力量。(通讯员 马庆玉)(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