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落墨的刹那,肥西县三河镇九联村皖家幸福驿站的烟火气,忽然顺着笔尖渗进了画纸——徽派飞檐还沾着晨雾的湿润,玉兰花影正轻拂过老人的笑纹,原来“幸福”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画成具象温度的生活切片。
参与九联村“皖家幸福驿站”宣传画创作的过程,像是一场有温度的对话,笔尖游走间,“幸福”的模样逐渐清晰。
画中的徽派建筑,以青灰线条勾勒出安徽地域的文化基因。飞檐翘角间,我仿佛看见老人们围坐成圈——这不是普通的闲话家常,而是 “好家风宣讲会”的日常场景:斑驳墙影里,有人摩挲着泛黄的家族手书,说起祖辈“清白传家”的训诫;有人展示孙辈画的“家风树”,稚嫩笔触里藏着“孝亲敬老”的根系。在这里讲述了家人之间相互扶持、关爱彼此的点点滴滴。传统在这里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记忆,让印章里的“合美”二字,活成了邻里的相处哲学。
玉兰花枝蜿蜒舒展,花瓣轻颤似在诉说更鲜活的故事:驿站里的“快乐假期 暖心相伴”暑托班,精准戳中家长们的暑期痛点——职场人放不下工作,全职妈妈扛不住辅导焦虑。志愿者化身为“爱心妈妈”,带着孩子在徽派窗棂下读绘本、做黏土,还会整理当日学习清单,让下班的家长能高效衔接亲子时光。原本让家庭犯难的“看护+辅导”双重重担,被驿站拆解成知识与陪伴的双重礼物。
幸福九联女工坊里,姐妹们正围着新出的刺绣模板讨论,丝线穿梭间,有人分享职场解压心得,有人教新手缝制香囊——更令人心动的是,这些针线里藏着“双向奔赴”的惊喜:依托“三河有礼”乡村振兴馆,驿站为女工们搭建了手工艺品销售平台。绣着徽派飞檐的香囊、绘着玉兰图案的团扇,甚至把画中建筑化作纹样的刺绣茶垫,从村工坊走进了展厅,后期也许还会通过直播飞往全国各地。一位大姐指着绷架上的新设计笑说:“以前绣品只送亲友,现在成了‘致富花’,连针法都更有干劲了!”原来“合美”不仅是围坐的热闹,更是让每个手艺人的光芒照进市场的底气。
红色印章里,“幸福驿站”质朴有力,“合美空间”意蕴深远。提笔落墨时,我突然领悟:这方印章是承诺,更是映照。
“幸福”藏在驿站为老人调整的座椅高度里,藏在“爱心妈妈”驿站每年更新的身高贴里;藏在女工坊的绣品被包裹后贴上“三河有礼”的标签里,妇女们的劳动不仅是爱好,更成了支撑生活的底气,也藏在暑托班家长们舒展的眉间——曾经为“暑假怎么过”失眠的夜晚,终于被驿站的守护点亮;“合美”是义务小老师们在暑托班义务授课的背影,是女工坊里老手艺人倾囊相授的热忱——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里交汇,像画中飞鸟掠过屋檐,碰撞出和谐的韵律。
创作时,与村工作者交谈,得知驿站从规划到运营,每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考量:为女工坊调试的暖光台灯,角度刚好照亮刺绣的针脚;暑托班的绘本区特意选在靠窗的玉兰花树下,让书香与花香交融;好家风宣讲会的座椅摆成同心圆,方便老人眼神交流……这让我明白,“幸福” 从不是抽象的标语,而是无数个“以心换心”的细节堆叠。就像画中灰度的建筑与明艳的印章呼应,村的温度,恰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的交融里滋生。
如今凝视这幅画,它已成为我参与村共建的“成长坐标”:徽派建筑锚定文化根脉,玉兰花舒展生活温情,印章文字照见美好向往。未来,我愿成为画中灵动的飞鸟,参与驿站的志愿服务;教老人用手机记录晚霞,和孩子在墙绘里描绘四季,甚至可能还会跟着“三河有礼”的直播团队学镜头语言,帮女工们把绣品里的徽派故事、玉兰心意讲得更动人。毕竟,幸福驿站的“幸福”,本就是你我共同书写的篇章。
村如纸,情谊为墨,我们都是执笔人。愿这抹皖家的画韵,在“爱心妈妈”的陪伴里、好家风的传承里、女工坊的笑语与订单声里,更在暑托班家长们卸下重担的轻松里,晕染出更醇厚的幸福底色。(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