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范岗镇
桐城市范岗镇高黄村党总支:坚守“五个好”标准,深耕沃野绘新篇
来源:查灿华 汤琦 2025-08-26 09:54:52 责编:方欢 胡明兵 喻寒松

8月21日,笔者走进桐城市范岗镇高黄村,只见屋舍错落有致,稻田绿意盎然,挂车河畔碧波荡漾,休闲广场上老人们笑语盈盈……一幅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民心和顺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这份生机与活力的背后,是高黄村党总支坚守“五个好”标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深耕沃野绘新篇。今年初,该村党总支荣获2021—2024年度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正是对该村多年来以党建引领强根基、以实干担当促发展的最佳注解。

党建引领强根基 红色引擎聚合力

“村里的事,党员先上;群众的难,党员先解。”这是高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桐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高黄村,101名党员就是101面旗帜,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让党组织的“根”深深扎在基层土壤中。

时间回溯到2015年,彼时村里的老党员对村务颇有微词,70多岁的老党员许云国便是其中之一。曾在村里工作过的他,对村情民意了然于胸,却因不了解当下村务而心存疑虑。周桐林敏锐地意识到,老党员是村里的“活字典”,更是治理的“好帮手”。他主动找到许云国,提议由老党员牵头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让他们参与村务管理。这一提议当即得到响应,20名老党员迅速集结,每月深入村民组检查环境卫生、宣传惠民政策、收集意见建议,成了村里的“移动信访站”。

一次修路需拆除一农户围墙,该户主坚决反对,工程一度停滞。许云国得知后,连续三天上门拉家常、讲政策、算长远账,终于解开了户主的心结。“现在村里大小事,老党员们都主动操心,村民对村‘两委’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周桐林感慨道。在高黄村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村民们养成了房前屋后“扫清爽”的习惯,乱堆乱放现象彻底消失,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1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落地高黄村,这桩关乎全村发展的大事,却在评估阶段遭遇阻力——有村民拒绝入户测量。关键时刻,党员志愿服务队再次挺身而出,宣传员走村串户讲政策,调解员上门化解疑虑,服务员全程跟进保障。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徐礼刚回忆:“评估第一天就遇到‘钉子户’,我们白天碰钉子,晚上就开会研究,针对不同农户制定不同方案。”靠着“白+黑”的工作劲头,仅用4天就完成123户农户房屋评估,为项目推进扫清了障碍。

从“村民找村里”到“村里找村民”,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不仅为村干部减负,更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如今,高黄村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土地整治破“瓶颈” 田畴沃野生新机

高黄村北有牯牛背水库,西临挂车河,32个村民组散布在浅山、丘陵与岗地之间。长期以来,该村2900多亩农田零散分布、田埂交错,水利设施陈旧,机械化耕作无从谈起,“小田”成了制约发展的“短板”。

“以前田地没人愿意承包,村集体求着种粮大户来,每亩租金才150元,村民还经常拿不到现钱。”周桐林的话语里满是无奈。2016年先涝后旱,种粮大户亏损后还想压低地租,更让村民对土地流转心有余悸。

破局从2018年开始。高黄村党总支决定“自己当家”,将农民土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并承诺“无论收成如何,地租按时足额支付”。这份承诺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全村土地逐步实现统一流转。2022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启动后,该村乘势而上实施“小田改大田”工程,通过平整土地、修建灌溉设施及构筑田间道路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昔日的“巴掌田”转变为适宜机械化作业、灌溉无忧的高标准农田。

“现在的田块连片成方,无人机播种、施肥、打药全用上了,每亩管理成本从450元降到28元。”种粮大户范四丛算起了“幸福账”。2014年他初来高黄村时仅承包150亩田,如今已扩至600多亩。让他安心的是,村里不仅帮建了3座提灌站解决灌溉难题,还在他资金紧缺时帮忙融资,遇到矛盾纠纷也在第一时间进行调解。今年,村里拟牵线让他与省农垦集团合作种植订单小麦,由省农垦集团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并包回收。“不用投本钱,按照技术标准干,亩产预计能从五六百斤提高到1000多斤。”范四丛说。

土地“变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高黄村高标准农田挂网招标时,种粮大户争相承包,每亩租金涨至250元以上,为村民增加租金收入66万元;村集体按每亩50元收取服务费,年增收20多万元。昔日的“零碎田”已然变成“聚宝盆”。

产业兴旺强底气 多元发展富乡亲

“村里要办事,钱袋子得鼓。”周桐林深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底气”。从2018年到2020年,高黄村党总支争取衔接资金建成3幢近3000平方米厂房,每年租金收入40多万元。“租金收入主要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硬化道路40多公里、安装路灯600多盏,组组通了水泥路、亮了照明灯。”周桐林说。

乡贤是乡村振兴的“活水”。高黄村扎实推进“乡亲乡建”行动,用乡情唤回乡贤,用平台成就事业。兄弟同创有限公司董事长彭申明回到家乡高黄村流转陈屋组400余亩田地,打造“幸福田园”项目,建成1800平方米的农产品仓储展示中心,配套生态菜园、民宿和娱乐设施,带动当地3个村发展,惠及脱贫户204户606人。乡贤洪春林在高黄村创办春林农场,发展水稻加工和小龙虾养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

在土地整治复垦的荒地上,高黄村党总支试种过菊花、高粱,最终选定瓜蒌,年增收十几万元。今年,乡贤周峰带着牧草种植项目回乡,不仅在高黄村落地,还与周边6个村达成合作,预计每年为各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牧草能长20多年,每年割三茬,第三年起每亩收入超千元,我们还租厂房搞饲料加工,产业链越拉越长。”周峰介绍道。

抱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2024年,高黄村率先联合范岗镇1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安徽桐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三子”工程。“今年预计每个村能增收10万元,我们要打造共富样板!”周桐林的话语掷地有声。2024年,高黄村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80多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

治理提质暖民心 幸福图景渐舒展

“村里留守老人多,大家又不爱互相串门,老人们在家孤单得很。”周桐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里随即成立文娱团队,吸纳有特长的老人加入,每月到村民组巡演,还在演出时为“好婆婆”“好媳妇”颁奖,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弘扬了文明新风。

在高黄村,10余人的保洁队常年活跃在村组角落,他们不仅维护人居环境整治点卫生,还及时清理主次干道杂草。“现在村庄干干净净,住着舒坦。”村民们的夸赞是对环境整治最大的肯定。村里还投入60万元建成标准化卫生室,投入18万元整治窑头组人居环境,投入100余万元打造杨屋组三角岛景观节点,村民就医、休闲有了好去处。

“村干部不能坐办公室,要到群众中间去。”这是高黄村党总支定下的规矩。村干部常态化走访群众,在拉家常中了解诉求、发现矛盾,并根据村民性情精准调解矛盾纠纷。

展望未来,高黄村的蓝图愈发清晰:东干渠7公里河段拟安装光伏设备,预计年增收二三十万元;结合全域土地整治安置点建设康养园,发展文旅产业;依托挂车河打造景观带、修建自行车道和水上乐园……“我们要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周桐林的眼中充满期待。

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产业兴带动百姓富。如今的高黄村,党组织强了、土地活了、产业旺了、村民笑了。这个荣获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的乡村,正以党建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新的精彩篇章。(查灿华 汤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