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殷涧镇
90后返乡青年“种出甜蜜果”!殷涧镇“新农人”激活老产业
来源:赵雪娜 2025-08-25 17:04:52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凤阳县殷涧镇,没有高高在上的“专家团”,只有一群扎根乡土的“好助手”——他们或是守着田地的农技员,或是带着新想法回来的年轻人,或是定期上门的“技术外援”。这些人不搞“花架子”,只做“实在事”,把技术教到农户手里,把点子用到产业上,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贴心。

田间“土专家”,做农户种庄稼的“技术助手”

“种蒜就像养娃,得顺着它的性子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王技术员,是殷涧镇农户眼里的“土专家”。全镇5名农技员,一年到头有300多天泡在田间,哪块地种大蒜、哪片山的藤茶要维护,他们门儿清,农户有难题喊一声,准能得到回应。

冬天的大蒜田是农技员最常去的地方。农户王大哥去年种蒜时,蒜苗长得蔫蔫的,急得直跺脚。王技术员一看就知道问题:“土太板结,根系没法呼吸。”他蹲在地里,手把手教王大哥用小锄头松土,还掏出随身带的“大蒜种植顺口溜”:“选种要选饱,播种别太早,施肥看苗情,防病提前搞”,让王大哥记在手机里。“有王技术员在,咱种庄稼就像有了‘主心骨’,不怕出岔子!”王大哥的话,说出了不少农户的心声。不光是大蒜,夏天瓜果裂果多,他们就教农户套袋、控制浇水。这些“技术助手”,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让科学种植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事。

返乡“新农人”,做老产业升级的“创新助手”

盛夏时节,殷涧镇白云村的业泽农业种植基地里,连绵的果树绿意盎然,熟透的无花果如绿色的宝石般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甜蜜果香。与寻常果园不同的是,这里的主人是位脸庞稚嫩却眼光独到的90后。他毅然选择告别都市的喧嚣,将青春的梦想播种在家乡的土壤里,成为了新时代的“新农人”。小张从外地返乡时,没人想到这个年轻人能把“没人种过的果子”做成产业——他就是殷涧镇老产业升级的“创新助手”。

刚回村时,小张想种芭劳奈无花果,不少农户劝他:“咱这地方没种过,别瞎折腾!”但小张认准了这条路,他上网查资料、去外地果园取经,把滴灌、防鸟网这些“新鲜玩意”引进来。果子熟了,线下销路窄,他又琢磨起直播卖货。一开始直播间就几个人看,他不气馁,天天拍果园日常:从果树开花到果子成熟,从自己施肥到帮农户摘果,慢慢攒了一批“粉丝”。现在,合作社更以9.9元采摘活动为契机,串联起农家乐、乡间咖啡、露营、产品加工销售等多元业态,让这小小的无花果,真正变身增收致富的“甜蜜果”,为白云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像这样的返乡青年,镇上还有不少,草莓园的搞“亲子采摘直播”,葡萄园拍摄农家乐视频。这些“创新助手”,带着新想法、新玩法回到乡村,让老产业长出了“新翅膀”。

上门“技术援”,做产业发展的“攻坚助手”

“赤松茸要长得好,培养基湿度得卡在60%,差一点都不行!”在宋集村的赤松茸大棚里,安徽科技学院的专家拿着湿度计,给围坐的农户演示怎么判断湿度。为了帮殷涧镇把赤松茸产业做起来,县里每年派专家来“上门支援”,专解农户“解不开的疙瘩”。刚引进赤松茸时,农户种出来的菇又小又瘦,大伙儿都泄了气。张专家一来就找出了问题:“培养基里氮磷钾不均衡,就像人缺营养一样。”他当场调整配方,用稻壳、玉米芯加有机肥重新配比,还守在大棚里观察菌丝生长,直到第一茬赤松茸顺利出土。

不光是赤松茸,夏天瓜果裂果、秋天板栗储存难,这些农户“头疼的事”,都是专家帮着解决的。夏天教农户给瓜果套袋、控制浇水;秋天带来“低温储存法”,让板栗能多放一个月,卖个好价钱。每次专家来,农户们都拿着笔记本、举着手机拍,生怕漏了一个知识点。“专家就是咱产业发展的‘攻坚助手’,有他们在,再难的坎儿也能过去!”镇里负责农业的干部说。

在殷涧镇,这些人才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贴在身边的好助手”。农技员的“田间指导”,让农户种得更省心;返乡青年 “创新玩法”,让产业卖得更顺畅;专家的“上门支援”,让发展更有底气。正是这些“助手”们的默默付出,让殷涧镇的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添了“新动能”。接下来,殷涧镇还会继续找人才、留人才、用人才,让更多“懂乡村、爱乡村”的人留下来,一起把乡村建设得更红火、更有盼头。(赵雪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