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皖赣交界的东至县木塔乡,探寻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足迹,缅怀英烈,致敬英雄。
木塔乡黎痕古村落,是先遣队北上征战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木塔红军纪念馆“抗日先遣队”展厅,讲解员吴丹介绍,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派出红七军团作为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将士在军团长寻淮州、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等人率领下,从瑞金誓师出发,一路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在经历了30多次大仗到达皖南时,部队减员到了2000余人,急需休整。10月15日,在皖赣特委引导下,先遣队进入木塔乡黎痕一带休整。
这次休整虽只一周时间,但意义重大。先遣队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张贴抗日标语,发放抗日宣传单,并帮助苏区培训抗日宣传干部和军事干部,营造了浓厚的抗日氛围。当地群众在特委、县委、区委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军活动和参军活动,一时涌现出“妻送夫参军、父送子参军”的动人景象。正如粟裕在回忆录中所说:“皖赣苏区给我们补充了500名新战士。在经历了浙西一段困难之后,这时部队又开始出现了好的转机。”
来到黎痕老街先遣队指挥部旧址,这栋两层的老旧店面房,经修缮后保护完好。当年寻淮州、粟裕、刘英等人住的房间陈设,以及指挥部会议室里的桌椅之类老物件,依旧整齐地摆放着,墙上是先遣队休整时段的文字介绍。
“这指挥部旧址是一位红军烈士的房屋,建于清代末期。2019年、2022年政府先后投资了20多万元维修,打造红色景点,现在是市级保护文物。”荣兴村支部书记王接配介绍,老街上还有几处红色旧址,现均已修缮开放。
从黎痕古村往南走10多公里,记者来到木塔乡荣胜村的山坳深处,这里有两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方医院遗址。热心的老党员吴敬东同志全程陪同,他介绍,1934年10月15日,先遣队到黎痕后,就在荣胜村洼子里设立红军后方医院,安置了200余名重伤员,随军银行也在这里挂牌营业。10月19日,为确保红军医院的安全,又将红军医院转移到了更偏僻的西家村民组姚氏祠堂。21日先遣队转战江西后,再次将红军医院转移到竹茅坞内,搭建了三个大棚安置伤员,每天组织30余名当地妇女开展护理服务,直到11月初红军医院被安徽省保安团烧毁,全体伤员壮烈牺牲。
“红军医院的三个遗址,现在都已挂牌保护,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敬东说,先遣队在木塔黎痕休整和作战期间,大力宣传全民抗日,唤醒了人民群众的抗战决心。三年后,木塔乡的热血青年纷纷参加新四军队伍,奔赴了抗日前线。
“先遣队在木塔的畲狮、苏村、郑村等村也都留下了红色遗存,目前已成为‘红旅木塔’众多红色景点的组成部分。”木塔乡党委书记胡松旺介绍,将进一步挖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木塔的红色故事,加强先遣队文物保护,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木塔乡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木塔是中共闽浙赣省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曾设有皖赣红军医院、枪械厂、制硝厂、红军草鞋基地等单位,1200多名先烈血洒这方热土。
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近年来,该乡陆续建起了红军纪念馆,维修了皖赣特委、红军先遣队指挥部、知名烈士故居等红色旧址,修复了红军碉堡、红军战壕等红色旧址,维修了烈士陵园4座,挂牌保护红色遗址遗存30余处。
“我乡立足自身红色资源禀赋,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景点20多个,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成为皖赣边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胡松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