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有一所深受老年朋友喜爱的“精神家园”——南七街道老年学校。近年来,该校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宗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成为辖区老年人提升自我、陶冶情操、结交朋友的重要平台。
多元课程,满足银龄学习需求
南七街道老年学校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涵盖艺术、健身、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2024年秋季班推出了传统书法、品茶茶艺、手工编织、美声合唱等固定课程,并组建了二胡、非洲鼓、新疆舞、瑜伽、柔力球等十余支文艺队伍。2025年春季班则增设了舞蹈、合唱、书法等课程,其中扇子舞班广受欢迎,平均年龄65岁的学员们在悠扬的民族乐中翩翩起舞,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学校还紧跟时代步伐,开设了“智慧悦老”科技教育课程,如智能手机使用、短视频制作等,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
特色活动,传承文化传递温情
每逢传统节日,南七街道老年学校都会举办主题实践活动,让老年学员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2025年端午节前夕,学校组织“粽叶飘香传温情 银龄乐学庆端午”活动,20余位学员齐聚一堂包粽子、话民俗、颂党恩。活动现场,学员们不仅比拼创意粽子制作,还聆听了青年志愿者讲解的端午文化微课堂,并朗诵《离骚》选段,用歌声和诗词传递家国情怀。
学校还注重发挥老年学员的社会价值,鼓励他们回馈社区。端午节期间,学员们将亲手包制的粽子分装成礼盒,由志愿者送往社区孤寡老人和环卫工人手中,让节日的温情传递得更远。
创新模式,打造“家门口”的老年教育
为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南七街道老年学校积极探索“家门口”办学模式,采用“集中授课+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安排3至5天集中学习,其余时间则由各兴趣小组自主活动,指导教师跟踪辅导,形成“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延伸。同时,学校鼓励有特长的学员担任“银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擅长舞蹈的退休居民王宏芬组建了欣南嘉园歌舞队,带动更多老年人参与文艺活动。此外,学校还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学员提供健康保障,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老有所为,展现新时代银龄风采
在南七街道老年学校,学习不仅是兴趣的培养,更是精神的寄托。72岁的张阿姨感慨:“以前退休后总觉得无聊,现在每周都盼着来跳舞,不仅身体更灵活,心情也开朗了。” 68岁的李阿姨则自豪地说:“刚开始连扇子都拿不稳,现在能跳完一支完整的舞,特别有成就感!”
学校的成员多人加入“皖安巡逻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探访、帮扶等服务,形成“以老助老”的互助养老模式。
南七街道老年学校通过多元课程、特色活动、创新模式,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真正实现了“文化养老”的美好愿景。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课程体系,优化服务,为更多银龄学员打造“乐学、乐活、乐享”的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