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休息亭修好了,摘完菜歇脚方便多了;孩子放学路上的路灯亮了,晚上接娃不用摸黑走山路了……”凤阳县殷涧镇白云村村民陈大妈细数着身边的变化,满脸笑容。作为经济较薄弱、人口较少的南部山区旅游与农业乡镇,殷涧镇以“小微实事精准化、资源整合本土化、监督评价群众化”为抓手,让民生实事清单落地暖民心,“清单化”的推进让群众的“幸福账单”越晒越厚实。
小微实事精准化,聚焦“家门口”需求,小事办实暖民心
“清单化”推进的第一步,在于让民生实事真正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殷涧镇领导干部带头开展“三级联动解民忧、护稳定、促发展暨干部作风优化提升行动”,通过入户走访、议事协商、线上问卷等多元渠道,把群众分散的诉求梳理成清晰的“需求清单”,再转化为“任务清单”。比如村组道路硬化、田间机耕道修缮、路灯安装等事,不再是干部拍脑袋决定,而是由居民开会确定优先级。这种“群众呼叫、两委报到”的模式,让每一项列入清单的实事都带着“烟火气”,从源头确保民生投入用在刀刃上,为“幸福账单”筑牢根基。
“民生实事不在大小,关键要戳中群众‘心窝子’。”殷涧镇党委书记说。针对群众居住分散、需求细碎的特点,殷涧镇采用“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通过村干部“敲门问需”、村民微信群“随时点单”等方式,收集到“村口缺个避雨亭”“农田灌溉渠漏水”“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缴医保”等80余条“微心愿”,梳理形成15项小微实事清单。
资源整合本土化,盘活乡镇“沉睡资”,小投入撬动大效益
面对经济薄弱、资源有限的现状,殷涧镇不搞“等靠要”,而是立足本土挖潜力,通过整合人、地、钱等资源,让民生实事“花小钱办大事”。在“人”的整合上,殷涧镇全面推行“党员先锋岗+网格化”治理模式,整合村“两委”干部及由党员、乡贤能人等力量组建网格小组,明确包片联户责任,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处等,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同时,设立村级“民情瞭望哨”,选聘熟悉村情、公信力强的老党员、退休教师、村民代表等担任“瞭望员”,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在“地”的利用上,殷涧镇以“北居南旅·花香卸店”为乡村形象定位,打造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上的“花香客舍”;通过征集民意、协调土地、盘活土地资源15亩,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原生态“卸店小院民宿”。同时,殷涧镇新增建设卸店村汤田、桃园、蒋胡、雷李等村民组内的生产路改造提升,硬化生产路5100米,铺设碎石路1300米;白云村向上争取资金新建道路780米,为方便居民夜间出行新建太阳能路灯80盏。这些投入不大却精准对接需求的“小微实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温暖。“以前觉得大政策离咱远,现在镇里连咱歇脚的亭子都想到了,这实事办得贴心!”卸店村村民王大叔说。
监督评价群众化,让村民成为“验收官”,实事落地见真效
“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效率高不高?工作人员态度好不好?我们每月都会请村民来打分!”殷涧镇凤阳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为推动监督评价群众化,殷涧镇在各村设立“党员先锋岗”,并由村书记坐班,通过线上问卷、线下意见箱、定期座谈会等方式,邀请村民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政务服务效能、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评价。村民王阿姨说:“之前反映的村里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提交评价意见后没过三天就解决了,现在我们有意见随时提,干部们也能及时改,这样的监督方式我们特别支持!”通过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评判员”,殷涧镇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村民反映的问题办结率提升至98%,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形成了“群众监督、干部改进、实事见效”的良性循环。
一项民生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清单化”推进强调将评估权交给群众,小微实事精准对接需求,本土资源激活发展动能,群众监督保障实事落地。如今的殷涧镇,山路更顺了、产业更旺了、人心更暖了。下一步,殷涧镇将继续把民生实事清单做细做实,让“幸福账单”上的民生条目越来越多,群众的笑容越来越甜。(赵雪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