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皖豫两省打破边界共建“一座城”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吕珂 2025-08-18 14:58:36 责编:张军 王展 张文洲

8月15日,连续下了几天雨的江淮大地放晴,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孙岗乡棠店村,拥有8300亩果园的红彤彤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遵跃,一边忙着招呼40来位工人采摘首批成熟的韩国蜜梨,一边谋划着再去河对岸的河南省固始县几个乡镇,敲定盘活闲散林地、建设生态果园合同中的相关细节。

“由叶集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今年去(固始)那边的陈淋子、黎集、郭陆滩、南大桥几个乡镇跑了20多次,马上我的果园就要在那边落地。”刘遵跃憨厚地笑着说。

他口中的固始县所辖4个乡镇中,陈淋子和黎集与叶集城区隔河相望,最远的南大桥乡相距也不过40公里。

得益于“一河两岸一座城”政策层面的不断升级加码,刘遵跃的“两万亩果园梦”很快就将照进现实。

从产业协作到公共服务,再到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叶集与固始,这两个一衣带水又分属不同省份的“近邻”,“合抱之手”正越握越紧。

缘何选中这两个县区

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的地级市共有9个,涉及26个县(市、区)。河南省固始县,除了与叶集区接壤,还与安徽省阜南县、霍邱县、金寨县等地毗邻。

交界地域众多,皖豫两省缘何选择“叶集—固始”合作发展?

“1991年发大水的时候,我们亲戚十几个人就组团来到了叶集。当时叶集虽然只是个镇,但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经济发展得最好,被称为‘小上海’。从此,我们一大家人在这里扎根,批发蔬菜、做粮油生意、开喜铺的都有。”老家在河南省固始县黎集镇茶棚村、来到叶集已经超过30年的皖西菜市场经营户顾贻刚说。

来到叶集后,为了表示扎根下来的决心,顾贻刚给自己的女儿起名“顾叶”。如今,顾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儿子正在叶集区第二小学读书。“俺们叶集哪哪都好,工厂多,骑电动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老家,那边很多人来我们这务工。”顾叶口中自觉蹦出的“那边”“我们”,喻示着她早已把自己当成叶集人。

的确,从地缘关系剖析,固始与叶集堪称“相当亲密”。叶集城区与固始县东南部的陈淋子、黎集、祖师庙等乡镇隔河相望,经济社会往来十分密切。

更为重要的是,两者有合作发展的“互补优势”——固始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劳务大县,木竹资源丰富;叶集区产业特色鲜明,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木竹集散地,系“中国板材之乡”“中国家具新兴产业基地”。

按照官方表述,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优势互补,有助于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简单明了地说,固始有人口红利、叶集有产业优势,两者“一拍即合”。

同城效应的多样性

8月15日上午,记者驱车从叶集区人民政府到位于陈淋子镇的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湾区园,约莫5分钟过后,导航里便传来“你已进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声音。抬头一望,史河大桥就在眼前,“一河两岸一座城,共建皖豫边界共同富裕协作区”的标语映入眼帘。

这几年,叶集的板材企业正加速向河对岸的固始县扩张。叶集人徐礼亮2016年瞅准固始招商政策方面的优厚条件,在固始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湾区园购置了45亩土地,创立河南洪昌木业有限公司,鼎盛时期一年销售额3亿多元,用工200多人。

据河南官方媒体报道,2020年该园区年产值近100亿元,木竹加工产业占比七成左右,基本都是叶集人在此经营,两地企业家强强联合,财富共创,有效带动固始本地木竹产业发展。

“要不是有龙头企业入驻,我也不会回家乡发展。”徐伟是土生土长的陈淋子人,此前一直在江苏昆山发展。2023年,他加入河南洪昌木业有限公司,很快成长为公司负责生产和销售的副总经理。

另一边,因为两地离得近、土壤条件类似、可以统一管理,刘遵跃计划将固始那边几个乡镇的数千亩残次林、荒山、荒地种上果树,除了租金以外,每亩地每年还给村集体增收20元,“除此之外,果园要除草、施肥、修剪、采摘,一年四季都需要用工,当地百姓可以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除了产业协同发展,“同城效应”更体现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影响两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上。

官方数据显示,叶集现有固始籍就读学生达2600余人,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职业学校各类型全面覆盖,两地将共同推进教育同城化进度;自2024年11月医保同城化实施以来,固始籍参保人员在叶集区住院1099人次,医疗总费用384.65万元,次均医疗费用3500元。“我几次带孩子晚上到区人民医院急诊,发现10个就诊人员中有4个是固始那边的。”叶集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跨省公交”的开通,更是方便了两地群众日常通勤——叶集开通了两条至固始县陈淋子镇、祖师庙镇的公交,覆盖史河两岸4个乡镇(街道)27个行政村(社区),约18万群众受益,目前日发班次38个,日均客流量300多人次。

“叶固”同城化,正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一张图”,新期许

实际上,早在2021年12月,随着《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 河南省固始县共同创建豫皖边界“一河两岸”共同富裕协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的签署,两地就开始探索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路径。

去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

3个月前,安徽、河南两地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提出更深层次的具体合作举措。

有意思的是,这个规划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文字:夯实在“一张图”上编规划、管规划的基础。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作为中部地区首个省际县级合作区,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被推向聚光灯下。

“一张图”整体谋篇布局之下,也有了更多人的更多期许。

根据规划,合作区范围为叶集区和固始县全域,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2024年常住人口12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55.2亿元。

今后,合作区将按照“产业合作引领、两岸同城一体、全域共同富裕”的思路,共同发力“一园、一城、一区”。

“一园”,即在叶集经济开发区和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范围内,建设一个5平方公里的皖豫产业合作示范园。

“一城”,即共同推进叶集主城区与固始县史河湾生态新城全方位融合建设发展,在皖豫交界地区打造一个人口超50万的新兴中等城市。

“一区”,即携手建设皖豫边界“一河两岸”共同富裕协作区。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李政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规划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对资源流动的束缚,为省际边界地区探索“同城化”、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提供了样本,也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了微观实践。

当然,这中间还需要很长的路要去蹚。正如徐伟所言:“‘一河两岸’协同发展肯定好,但两地毕竟分属不同省,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行政执法等层面还需要深入探索,早日实现无缝接入,全面对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