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芜湖市弋江区中南街道的各个社区里,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暑期活动正热闹上演。从文化传承到科学探秘,从安全实训到心灵呵护,多样化的“暑期课堂”不仅让孩子们的假期充盈而精彩,更用贴心服务为双职工家庭破解了“带娃难”的心头事,让成长与安心在夏日里双向奔赴。
文化浸润:在传统与本土中扎下“根”
“捶丸游戏原来这么有趣!古人的智慧太厉害了!” 滨江社区的活动室内,30名孩子正专注地体验宋代捶丸手作,指尖触碰间,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这是社区联合弘德社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推出的 “宋朝小玩家” 活动,通过 “历史场景还原 + 本土元素嵌入”,让文化传承不止于听说。
在 “艺术游园会” 上,孩子们一边涂绘皮影戏卡片,一边听芜湖圩田知识讲解,本土文化的种子在传统艺术中悄然扎根。“孩子现在总缠着问芜湖以前的故事,这种浸润式的体验比书本生动多了。” 家长陈先生的感慨,道出了文化活动的魅力。截至目前,滨江社区围绕文化传承已开展2场深度活动,让 “文明根脉” 在青少年心中慢慢生长。
实践赋能:从课堂到社区的“全链条”成长
“一穿二调三检查,救生衣这样穿才保命!” 蓝天救援队的教官话音刚落,滨江社区的30名孩子便认真地操练起来。暑期里,这里联动专业力量构建了 “安全实训网”:社区民警的避险演练中,孩子们在模拟场景里学会 “冷静呼救”;退役老兵的 “红色课堂” 上,战地故事让生命敬畏的种子悄然发芽。
而在都宝花园社区,孩子们的实践课更显 “烟火气”。揉面、塑形、烘焙……“小小厨师” 们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亲手做的小熊饼干成了最好的 “分享课”。“以前挑食的娃,今天把自己做的水果杯吃了个精光!” 家长李女士笑着说。社区还请来非遗志愿者教剪纸、泥塑,当孩子们剪出对称花纹时,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在心中萌芽。
兴隆街社区则把课堂搬进了 “科技馆”。40名孩子在安徽省核科技馆里,跟着讲解员探秘核科学发展史,在地震体验小屋感受震动的冲击力。“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六年级的小宇说,看完核科技前沿视频,他悄悄把 “当科学家” 写进了日记。
共建共治:让孩子成为社区的“小主人”
“这个健身器材的螺丝松了,得赶紧修!”兴隆街社区的“微光行动”中,10名“小小摄影师”举着相机,认真记录社区里的“小问题”。随后,他们化身“未来规划师”,用画笔勾勒出理想社区的模样——“要有更多树荫”“增设儿童洗手池”……这些带着童真的建议,正成为社区改造的“灵感库”。
滨江社区的儿童观察团也不遑多让。孩子们实地考察社区设施,分析问题、提出方案,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孩子回来总说‘我们社区’,责任感明显强了。”家长王女士的话,道出了社区参与活动的深意。而都宝花园社区组建的3支“小小反诈志愿者队伍”,更是让孩子们在宣传反诈知识中,体会到守护家园的担当。
暖心守护:从身体到心灵的“全周期”关怀
“健康不止是不生病,心灵也要晒太阳哦!” 兴隆街社区的心理健康讲座上,医生的生动比喻让30名孩子频频点头。通过 “森林遇老虎” 心理测试和 “两人三足” 游戏,家长们也更懂了孩子的小心思。“原来他这么勇敢,平时真没发现。” 一位妈妈笑着说。
在 “我是牙科小医生” 现场活动,25名孩子跟着牙医学习正确刷牙。3D牙模前,他们逐颗认识牙齿;刷牙体验时,小手握着牙刷学得有模有样。“现在每天主动刷牙,还监督我们呢!” 家长们的反馈,印证了健康习惯的悄然养成。
这个夏天,中南街道整合社工机构、专业志愿者、辖区单位等多方力量,在滨江、都宝花园、兴隆街等社区累计开展暑期活动超60场,服务青少年近600人次。从文化根脉的浸润到实践能力的锻造,从社区参与的赋能到身心成长的守护,一场场 “量身定制” 的暑期盛宴,既让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快乐,更让家长们吃下了 “定心丸”。“社区把孩子照顾得这么好,我们上班更安心了!” 这是中南街道家长们最常说的话,也是对街道暑期服务最温暖的肯定。未来,中南街道将持续优化活动内容,让社区真正成为孩子们乐享成长的 “第二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