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棋局中,每一个微小的纠纷都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青阳县丁桥镇司法所、综治中心等相关部门就像一位耐心的“织补者”,用法律之线、情理之针,将一个个破碎的信任与权益重新缝合,让社会的“织物”更加坚韧。
去年六月,一场意外如暴风雨般袭击了施某的生活。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他像往常一样专注于油漆工作,却未曾料到,脚手架的一次轰然作响,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左脚传来的剧痛,瞬间将他从为生活拼搏的轨道上拉了下来,让这位油漆工的日子陷入了困境。
作为从某公司分包工程的包工头,周某雇佣了施某。然而,当施某因这场意外提出赔偿要求时,周某却面露难色,连连摆手道:“我就是个小包工头,实在没钱赔啊!”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施某寻求赔偿的道路上。双方就赔偿金额争执不下,施某因伤停工,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医疗费用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境;而周某则以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为由,多次推诿,让调解工作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丁桥镇相关部门挺身而出,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施某维权的道路。镇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深入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厘清了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他们向双方详细阐明了《民法典》第1192条的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着重强调了接受劳务一方(周某)对提供劳务者(施某)负有安全保障的法定义务。工作人员在调解过程中耐心引导:“责任认定需依法,赔偿标准同样有据可循,误工费、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都需依法核算。”
在调解策略上,镇工作人员采取了“情法结合”的方式。面对周某,工作人员严肃指出其作为雇主的安全保障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用法律的威严消解其“无钱可赔”的推脱心态;而对于施某,在坚定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工作人员也从实际出发,引导他理性评估诉讼成本与执行风险,让他明白合理诉求的重要性。
经过多轮“背对背”的析理与“面对面”的坦诚协商,终于成功架起了双方信任的桥梁。周某在法律的威慑和情理的感化下,最终认识到自身的法律责任;施某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在合理范围内展现出了谅解的胸怀。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周某一次性赔偿施某误工费等各项损失一万多元。一纸调解协议,不仅为施某的伤痛提供了一丝慰藉,也为这场“薪”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起看似普通的劳务纠纷调解,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基层治理意义。在基层,像这样的小案数不胜数,但每一个案件都关系着民生的冷暖。丁桥镇以法律为坚实后盾、以调解为沟通桥梁,让劳动者在维权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立无援。每一次依法核算的赔偿金额,每一份体现互谅的调解协议,都是对“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一基层治理理念的生动诠释,不断夯实着基层治理的根基,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和谐与安宁。(方明亮 汪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