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掠过凤阳县殷涧镇宋集村,葡萄园里便漾开阵阵清甜——藤架间垂落的串串葡萄,或紫黑如玛瑙,或翠绿似碧玉,在晨光里泛着莹润光泽。这里没有连片的万亩果园,却有二十余户农户守着各自3到5亩的“小天地”,用双手把土地的馈赠酿成了丰收的甜,也引着周边游客循着果香而来,共赴一场初秋的“甜蜜之约”。
晨光里的忙碌,葡萄架下的“早行人”
清晨五点半,天际刚染出一抹鱼肚白,宋集村的小梅葡萄园已响起轻微的剪枝声。村民梅世梅弯腰站在藤架下,指尖捏着一把小巧的剪刀,目光在葡萄串间仔细打量,选定一串紫黑饱满的“巨峰”后,手腕轻转,剪刀“咔嗒”一声,葡萄串便稳稳落进竹篮。她的动作娴熟又轻柔,仿佛对待珍宝:“这葡萄娇贵,下手重了容易伤着藤,得轻点儿、再轻点儿。”
竹篮渐渐装满,梅大姐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指尖还沾着葡萄叶的清香。“今年雨水匀、光照足,现在正是最甜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来摘,赶的就是这份新鲜。”她随手摘下一颗“巨峰”递过来,果皮薄得一抿就破,清甜的汁水裹着淡淡的玫瑰香气在口腔里散开,余味里满是阳光的味道。
在殷涧镇,像梅大姐这样的“葡萄农”还有二十多位。每户的园子不大,3亩、4亩、5亩,散落在村子周边,却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村民梅发凯的葡萄园种着“玫瑰香”,他总说:“咱这土是黄土地,透气又保水,种出来的葡萄自带一股子甜劲儿。别看园子小,用心伺候,每年都能有好收成、好价钱。”
小园藏“匠心”,以质取胜的种植经
走进梅大姐的葡萄园,最先被吸引的不是葡萄的甜,而是园子里的“细节”——藤架间距均匀,每株葡萄的枝条都修剪得疏密有致,地面看不见杂草,只有松软的土壤上覆着一层腐熟的农家肥。“咱不跟大果园比产量,要比就比品质。” 梅大姐蹲下身,拨开葡萄叶指着根部的土壤说,“全程用的都是自家堆的农家肥,没施过化肥,挂果的时候还要疏果,每串只留20来颗,保证养分能跟上。”
这样的“匠心”,在宋集村的葡萄园里随处可见。村民老陈种了5亩“巨峰”,每天清晨、傍晚都要在园子里转两圈,手里揣着小本子,记录每片藤蔓的生长情况。“你看这叶子,要是有点发黄,可能就是缺水了;要是叶背有小点,就得赶紧防病虫害。”他翻开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日期、温度、浇水施肥的时间,“小园子好照料,每一株都能顾得过来,这才是咱小农户的优势。”
也正因这份“精耕细作”,宋集村的葡萄成了“回头客收割机”。每周都从县城开车来采摘的王女士说:“超市里的葡萄总觉得少点味儿,这里的不一样,咬一口满是果香,孩子一次能吃一大串。”有时遇到熟客,农户们还会多送一串刚摘的葡萄:“都是回头客,图的就是个实在。”
采摘乐与烟火气:小园子的“周末热闹”
一到周末,宋集村的葡萄园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县城来的游客带着孩子,提着小果篮穿梭在藤架下,孩子们踮着脚,仰着脑袋在葡萄串间挑选,时不时发出“这个好大”“这个好紫”的欢呼。
“以前带孩子去景区,总觉得少点互动,这里不一样。”王女士帮孩子扶着果篮,看着孩子小心翼翼剪下一串葡萄,脸上满是笑意,“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还能吃到最新鲜的葡萄,摘完了还能在村里逛逛,买点农家菜,这趟来得值。”
农户们也摸清了游客的喜好,在葡萄园旁摆起了小摊:竹篮里装着刚拔的青菜、带着泥土的红薯,竹筐里卧着土鸡蛋,玻璃罐里装着自家腌的咸菜。村民老张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他笑着说:“城里人就喜欢这‘原生态’,这些菜都是园子里种的,鸡蛋是自家鸡下的,不多,但每天都能卖完。”
有时游客摘完葡萄,还会跟农户聊上几句,问葡萄怎么种、怎么保存,农户们也乐意分享:“回家放冰箱里,能存四五天,要是想酿葡萄酒,我教你怎么选果、怎么发酵。”一来二去,不少游客成了农户的“微信好友”,即便过了采摘季,也会通过微信预订农产品。
小农户的 “销售智慧”:把甜送进更多人家
宋集村的农户们,虽然园子不大,却有着自己的“销售门道”。每天清晨,村民小梅都会把刚摘的葡萄装进泡沫箱,送到县城的早市。“我的葡萄没打农药,都是现摘现卖,老顾客多,基本上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她的泡沫箱上贴着一张纸条,写着“宋集村生态葡萄”,旁边还留了电话,“有人吃着好,就会打电话预订,我第二天给送过去。”
还有些农户跟县城的水果店达成了合作,定期供货。村民小陆则盯上了微信朋友圈,每天清晨摘完葡萄,他都会拍几张照片——阳光下的葡萄串、园子里的忙碌场景、游客采摘的笑脸,配上一句“宋集村葡萄新鲜上市,可采摘可送货”,很快就能收到订单。“现在微信方便,朋友帮着转发,订单越来越多,最远的能送到邻县。”
遇到葡萄成熟旺季,农户们还会“互相帮衬”:这家摘完了,就帮那家送;那家订单多了,这家就帮忙打包。“都是乡里乡亲,互相搭把手,活儿干得快,还能多卖点钱。”老宋说。
在宋集村,没有轰轰烈烈的产业规模,没有复杂的产业链条,却有着农户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品质的坚守。农户们凭着一双勤劳的手、一颗认真的心,把小小的葡萄园打理得有声有色。他们懂种植、会销售、愿分享,在“精耕细作”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那一串串晶莹的葡萄,不仅承载着他们的汗水,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村民老陈所说:“咱小农户也能种出好葡萄,也能凭着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比葡萄还甜。”(赵雪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