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绩溪新闻
绩溪县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让百年“舞犭回” 活起来
来源:实习记者 程可畅 2025-08-12 17:17:52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喻寒松

伏岭村“舞犭回”活动现场

在皖南绩溪县伏岭村的群山之间,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响起铿锵的锣鼓声。村民们举着彩灯巡游,两人协作的“犭回(huí)”神兽腾跃起舞,古戏台上徽剧唱腔婉转悠扬——这便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犭回”的盛况。近日,吉林大学春弦诗韵团的同学们循着隐约的锣鼓声,走进皖南群山深处,探寻那只从200年前奔来的“犭回”神兽,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徽州故事。

img2

伏岭古戏台

刚进村里的祠堂,同学们就被角落里一个青红相间的兽头吸引。77岁的邵千峰老人正用软布细细擦拭,他指尖的老茧轻抚过兽头的鬃毛,眼中满是敬畏。“这便是‘犭回’,是咱邵氏宗族的吉祥图腾。”邵千峰抬头看着围拢的同学们说,“它的原型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能镇宅驱邪,保一方平安哩。”

9be80f50651f38d9efd1f68deb664814

放置在伏岭世德堂的“犭回”头

阳光穿过祠堂的雕花窗棂,落在兽头的铜铃眼睛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墙上跳动。同学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由伏岭人创造的“犭回”字,拿出本子勾勒轮廓,轻声询问它的由来,邵千峰老人耐心地一一解答。这个伏岭特色的“犭回”字,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

据老人介绍,“舞犭回”活动由村中30岁青壮年轮流牵头组织,以游灯为序幕,跳狮为过渡,演戏为高潮。2025年值年者邵其涛坦言:“从腊月筹备到正月演出,要协调几十号人,还要筹钱置办道具。但看到村民们聚在一起的热闹劲儿,就觉得值。”

f3805c94ebe419f397e95560a8da652a

团队成员采访“舞犭回”省级非遗传承人邵千峰

“锣鼓响,脚板痒”,《传统村落伏岭》主要撰稿人邵光端笑着向同学们提起伏岭村的俗语。“过去三门邵氏打擂台演徽剧,4晚连演不重样,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围观。戏台前的‘看戏凳’一层比一层高,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同学们听得入神,体悟到“舞犭回”活动不仅是邵氏宗族凝聚力的象征,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

邵光端撰写的《伏岭村“做三十岁”》文章原稿

岁月轻洇,记忆渐蒙。同学们了解到属于伏岭人的“舞犭回”记忆正在慢慢消逝。在伏岭村徽剧博物馆,84箱清代戏服静静陈列,其中一件同治6年的绣袍已近160岁。“苏州绣娘说这工艺早就失传了。”省级徽剧传承人邵新溪叹息道。同学们凑近细看,绣袍上的纹样繁复精巧,让人惊叹不已。

“最愁的是没人学。”伏岭村业余剧团负责人邵光雨指着堆放的戏服道具,“过去专人保管维护,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没人管喽。”邵光雨叹息道,“传承人短缺、资金不足、戏服管理不善是‘舞犭回’活动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

7d005a08ace0081aa25d4fb45d46bb6e

邵光雨正在整理徽剧戏服

微光暗涌,新境渐开。“为传承伏岭徽剧,我们在2002年正式成立徽戏童子班。”邵新溪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执教老师这一重任,成为伏小徽戏童子班老师,担任导演、教唱及京胡伴奏,一直至今。童子班所排徽剧曾参加县、市、省级会演,并多次获奖。在他和其他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数百位徽剧“新苗”茁壮成长。

伏岭徽戏童子班乘着高铁前往北京演出

12岁的徽戏童子班成员邵可欣已能完整演唱徽剧《骏马凌云》片段。“一开始觉得唱腔难,但爷爷说这是家乡的宝贝。”小姑娘落落大方地给同学们表演了一段,“现在我能上台表演,特别自豪。”同学们纷纷鼓掌,为她这份热爱而动容。

邵新溪正在进行徽剧教学

科技赋能焕新彩。2025年伏岭村徽杭古道景区里,“舞犭回”表演与VR技术结合,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到清代游灯现场。伏岭镇党委委员陈媛向同学们介绍,春节期间景区客流量同比增长30%,“年轻人用手机直播‘舞犭回’,单条视频播放量破10万。”

同学们为伏岭人奉献于伏岭“舞犭回”事业的精神所感动折服,也投身到“舞犭回”传承之中。团队设计的三款“舞犭回”IP形象成了网红,衍生的红包封面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拍摄的伏岭徽剧纪录片在安徽共青团账号发布,总浏览量超1.5万。“文化传承,我们青年在行动!”参与项目的学生杨泼青说,“我们进校园宣讲时,同学们对‘神兽跳舞+徽剧rap’的创意特别感兴趣。”

集体展示

c49032d49f1904eafd4d001d38b00cc0

吉林大学春弦诗韵团打造的伏岭特色民俗 IP 形象与红包封面

如今的伏岭村,“舞犭回”正从春节专属民俗升级为文旅名片。2024年“非遗过年寻味伏岭”活动吸引6万游客,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额增长40%。“我们想把这里做成‘活态博物馆’,让游客能学跳狮、穿戏服、唱徽剧。”陈媛规划着未来,满心期待。

“它跳的是邵氏宗族的魂,舞的是徽州人的根。”文字有声,邵茂深老先生用12万质朴的文字撰写成《伏岭舞犭回》一书,诉说着伏岭“舞犭回”的百年沧桑与脉脉温情。传承中的薪火相继,让这只奔跃了200年的“犭回”神兽,不仅是伏岭村的吉祥图腾,更成为徽州大地上深刻的文化记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