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阳县丁桥镇茗山革命根据地旧址,一面斑驳的浮雕墙静静矗立,墙上少年哨兵的眼睛里仿佛仍闪烁着守护家乡的光。80多年前,这里烽火燃烧,先辈们用热血书写传奇;如今,“红薪相传”文明实践宣讲队的身影穿梭其间,以青春之声唤醒红色记忆,让革命火种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红迹寻踪:旧址里的精神密码
“这面墙上刻着茗山的英雄故事!”红领巾讲解员指着浮雕墙,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崇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茗山游击战、柯冲伏击战、牛山袭击战三个著名战役,虽然牺牲了很多战士,但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远处的老水井,藏着更动人的细节。1943年日军搜查时,联络站的乡亲们将伤员急需的纱布、药包藏在井底,辘轳转动间,不仅摇出清甜井水,更摇出军民互助的温暖。如今,井台的青苔记录着岁月,却掩盖不了那段历史的温度。
村史馆里,故事愈发鲜活。这栋曾是孙运丰家的老宅,1942年曾庇护过革命前辈杨明。当国民党士兵严刑拷打时,孙运丰虽浑身是血,却故意大声喊“我不知道杨明在哪”,实则是给后山的同志报信。如今,孙运丰的儿子孙志兴常来这里当讲解员,一砖一瓦间,革命精神有了“活教材”。
展柜里的军号早已沉寂,却仍能让人听见冲锋的呐喊;泛黄的烈士证上,名字虽已模糊,却字字刻着“热血”二字。“当年的杨明、朱农爷爷们,和秦超哥哥一样年轻,却敢用生命换和平。”红领巾讲解员的话,让历史与当下有了最动人的连接。
薪火相传:一群人的坚守与接力
在茗山,红色故事的讲述者从来不是单一的面孔。退役士兵带着军旅烙印,将烽火岁月的壮怀激烈娓娓道来,每一个字都浸染着硝烟的厚重;革命后代孙志兴守着祖宅,把先辈的热血往事轻轻捧出,让不屈的脊梁精神代代相传。
95后秦超是宣讲队里的年轻力量。大学毕业后,他带着青春朝气返乡扎根,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红色历史,让革命故事在短视频、直播里焕发光彩。“先辈们用青春守护家园,我们要用青春传承精神。”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红领巾讲解员们是希望的种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历史,用童声传递信仰,在讲解中理解“责任”与“担当”。大学生志愿者则用2000小时的坚守,让奉献的足迹深深镌刻进红色土地的肌理,他们整理史料、走访老人,让更多沉睡的故事重见天日。
从抗日战争的青北工委、童埠区委,到解放战争的铜青南工委、泾青太工委、青阳县委,五机关在茗山接力奋斗的历史,如今有了新的注脚——“红薪相传”宣讲队不分长幼、不论身份,以最滚烫的初心,做红色基因的唤醒者。
精神永驻: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山绿水
“从烽火战场到精神家园,茗山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青山绿水。”秦超与红领巾讲解员们站在五机关纪念碑前,三人合声道出这份传承的重量。
如今的茗山,竹林依旧青翠,井水依旧清甜,更多人循着红色足迹而来。他们在浮雕墙前驻足,在老水井旁沉思,在村史馆里感动。宣讲队的成员们知道,他们不只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延续一种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当青春遇见红色历史,当讲述变成行动,茗山的红迹不再只是过往的印记,更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在“红薪相传”的接力中,红色精神正以最鲜活的姿态,永远滚烫,薪火绵延。(熊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