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清晨的阳光刚洒向肥东县包公镇阚集社区,朱八寺自然村独居老人阚大爷家门檐下的风铃便轻轻晃动。正在巡访的“阚氏说事”服务队队员闻声快步上前,一边帮老人检查电路安全,一边记录他的用药需求——这是该社区创新“风铃传信”基层治理机制的生动缩影。自“阚氏说事”品牌升级以来,通过“风铃传信+主动巡访”双轨模式,社区实现了从“群众上门说事”到“服务送上门”的转变,构建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后一米”服务网络。
织密服务网络,打造精细化治理“先锋队”
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组建了3支“阚氏说事”专项服务队,吸纳12名老党员、退休干部和热心居民担任队员,按自然村划分服务片区,实现“每组3人包片、每日巡访全覆盖”。队员们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将独居老人的慢性病用药、特殊家庭的帮扶需求等信息分类建档,形成动态更新的“服务台账”。截至目前,服务队已累计走访居民200余户,建立特殊群体档案20余份,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和“贴心管家”。
聚焦民生痛点,构建精准化服务“保障网”
针对独居、孤寡、重残老人等重点群体,社区创新“门前挂风铃”标识制度,将传统“说事调解”升级为“服务+治理”融合模式。服务队通过“敲门行动”每日巡访,对未锁门、未开门的住户重点关注,确保“问题早发现、需求早响应”。今年以来,已为5户突发困难家庭协调解决临时救助,帮助8名独居老人完成慢性病体检,化解邻里纠纷36起,让“子女在外、无儿无女”家庭感受到“社区如亲人”的温暖。
优化响应机制,激活高效化治理“动力源”
建立“摸排-审核-服务-反馈”闭环流程,由村民组组长定期摸排特殊群体名单,社区包组干部审核确认后纳入服务台账,服务队接单后限时办结并同步公示。通过社区公示栏、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公开服务过程和结果,推动“三务公开”向治理末梢延伸。居民阚大妈感慨:“以前有事要跑好几趟,现在风铃一响,干部就上门,问题解决又快又透明!”
如今,“风铃传信”已成为阚集社区的“幸福密码”,不仅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通过精细化服务让“有事来‘阚氏’,难事有回应”的承诺落地生根。下一步,社区将继续深化品牌建设,探索“智慧风铃”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小风铃”传递“大民生”,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更多基层实践经验。(杨俊 阚福东 杜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