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梅雨时节,安徽滁州的天空时不时便阴云密布,仿佛随时落下一场大雨。但对瑞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蔡玲来说,公司收到的一场金融“及时雨”,冲散了这天气带来的沉闷。
“作为一家生产铝边框的光伏行业链上游企业,我们被滁州市政府招引过来,厂房土地均是政府代建。”蔡玲回忆,“但随着客户产能逐步完成释放,我们亟需对生产线提质增效以满足公司订单。”
据了解,瑞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购买了400亩土地和设备,全力推进厂房自建。“这个项目总投资达11亿元,对企业现金流压力非常大。”蔡玲坦言,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向他们提供关键援助,联合建行等通过银团贷款形式,提供了8.2亿元项目贷,解了燃眉之急。
这并非中信银行滁州分行第一次为瑞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支持。“2021年6月份,瑞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刚在滁州成立近一年,我们进行首次上门拜访,并建立起合作。”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党支部书记李瑞回忆,“初创企业难题很多。例如,该公司原材料采购款均需要现款现货,但预算已提前完成。这就导致厂房及设备建设安装完时,铝棒价格暴涨让客户准备的流动资金缺口极大。”
2021年12月份,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创新通过合同和应收账款融资方式为客户上报3000万元授信额度,并邀请省行授信审批部现场参观生产厂房建设情况、设备安装运转情况。2022年3月份,首次为客户获得3000万元授信,3月23日,219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发放到企业账户。
“没有销售收入、没有土地厂房,没想到也能贷到款。”蔡玲说,“同时,中信银行滁州分行还利用他们对公品牌优势以及地方政府深入合作关系,为我们引荐滁州工投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客户代采铝棒,并给予客户最长6个月的支付账期,极大解决我们原材料采购资金压力。”
蔡玲表示,从企业成立,到成长,再到成熟,都离不开银行的大力支持。
在安徽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浪潮中,中信银行滁州分行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打破传统信贷边界,以金融血脉赋能企业发展,不断用创新优质服务破解企业从破土萌芽到展翅高飞的资金困局。
“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往往需要跨过数个‘死亡之谷’,亟需资金等生产要素支持。但受制于轻资产、缺抵押等因素限制,金融服务不到位、难到位情况时有发生。”李瑞坦言,基于这种背景下,他们树立投行思维,整合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以专项支持、投贷联动、生态协同为抓手,打造“立体化服务场”,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支撑,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新苏滁高新区,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只有寥寥数人,正昼夜不息生产TOPCon电池。“这条产线从破土动工到组件下线只用11个月。”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路忠林感叹,“5亿元银团贷款就是我们的‘加速器’。”
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7月份正式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高效N型晶硅光伏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制造商和新能源项目开发企业。“我们做的是10GW超高效光伏电池项目,采用了行业领先工业4.0标准全自动流水线,所以投资数额较大,光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完成,非常担心产线迟迟不能落地。”路忠林表示。
滁州分行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主动提供金融支持,协调各家金融机构设计服务方案。“在企业设立时,滁州分行便一直很关心我们进展。”路忠林说,“他们积极上门,帮我们协调贷款申请。”
据了解,由于各家金融机构对银团项目贷款审批尺度存在差异,部分金融机构在银团组建过程中因政策原因退出银团。李瑞表示,他们多次牵头协调上级审批部门和参团行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评估,最终取得审批部门认可并成功组建银团,为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批复5亿元的银团项目贷款,为该项目顺利建成投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还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以‘长期陪伴’做好金融服务。”李瑞说,“2023年年中,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启动并购上市公司计划,但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并购款项支付进度缓慢。我们搭建专业团队,寻找合适金融产品,很快批复为他们批复7000万元并购贷款额度。”
“科技企业具有技术门槛高、投入强度大等特征,出于长期经营考量,我们也希望金融机构具有更为专业的行业认知、更为长期的支持。”路忠林说,“这其实也是我们和中信银行滁州分行保持持续合作的原因。”
近年来,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创新运用“科创e贷”产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纯信用、线上化,覆盖全生命周期金融生态支持;联合中信集团旗下券商、基金等子公司为成长型科创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综合融资方案;深度嵌入滁州国家级经开区、苏滁高新区等平台,为园区内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近三年来已累计为近百家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累计贷款投放超39亿元,“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率超80%以上。(经济日报记者 李思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