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临泉何以撬动“人口回流潮”?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吕珂 2025-08-07 17:47:12 责编:张军 王展 张文洲

头顶“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的临泉县,高峰时期在外务工人员高达近100万人,全县接近一半人口常年在外漂泊。

如今,这种趋势正在逆转——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4年,临泉县有近30万外流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从劳务输出大县到人口持续回流,这中间经历了什么?8月上旬,记者深入临泉县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探寻“人口回流密码”。

昔日之痛:“安徽的西伯利亚”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2》显示,全国户籍人口超过200万的县及县级市有3个:普宁市(251.5万人)、临泉县(229.3万人)、桂平市(205.2万)。

县和县级市虽然级别相同,但两者在行政定位、经济侧重、管理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临泉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第一大县”。

微信公众号“阜阳发布”在2024年发布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作为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县的临泉,还有着另一重身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高峰时期,临泉在外务工人员达80万到100万人之多。

人们为何纷纷往外跑?因为交通闭塞、没有产业支撑,唯有外出务工。

“2015年以前,临泉不通高速,别说高铁,火车站都没有。每年新建整修乡村公路也只有30公里。”当地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因此临泉被戏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

马勤1991年从家乡田桥镇跟随务工大军到江阴,一去就是30年。“很长一段时间,临泉根本没有几家像样的企业,出去打工是唯一选择。高铁没通的时候,客商都不愿意来考察。”马勤说。

要想富,先修路。2015年,临泉县开通了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该县已经累计修通县乡公路4000多公里;2019年,郑合高铁通车,将临泉与合肥、郑州的通达时间缩短至约1小时30分钟,到上海、杭州均可实现当天往返。这些地方,都是临泉人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地。

交通劣势的改变,为“人口回流”铺好了道路、埋下了伏笔。 

破局之道:“归雁经济”势如虹

2024年9月20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现场会上,临泉作为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的5个县级政府之一,被安排在首位发言。

临泉县县长王飞虎在发言中提到,临泉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大力发展“归雁经济”,目前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4万人,带动23万人就业。

经验是由一项项具体举措垒砌而成,其中一项举措,足以彰显临泉对发展“归雁经济”的重视程度——2025年,临泉连续18年开展“接您回家 ”活动,并在一季度举办线下招聘会32场,邀请482个企业参会,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达成求职意向1710人次。

“接您回家 ”之后,还有“留您在家”——该县在用地保障、技能培训、住房教育等方面,给予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人员大力支持。

在“接您回家”“留您在家”等举措感召下,马勤和丈夫在2020年回到临泉创立安徽怡雯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就业130人。

在北京新发地已经闯出一片天地的“85后”贾全龙,也带着资金、技术回到了老家临泉县高塘镇,并带领一批“新农人”种植了2万亩红薯,年产值超5000万元。

“90后”李红林在大学毕业后,放弃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阜阳市区干了两年电商后,又再次“下沉”至临泉县谭棚镇,由叫卖一枚土鸡蛋做起,如今已链接起家乡40个工厂,将100多种临泉土特产卖向全国各地,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直播团队。

临泉籍中国科大毕业生庄广福和高中同学带着数亿元资金回乡建设产业园,目前,一个集打底、模具、包材、加工、成品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档休闲运动鞋制造基地已具雏形。明年,该产业园用工需求将达5000人,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庄广福还谋划着,在临泉“跑出”一个A股上市公司。

在“人口回流潮”中,也有回乡就业的。今年38岁的秦燕燕之前在常熟打工,前几年回到临泉,在入职临泉县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后,每月工资有7000多元。对此,秦燕燕很知足,“小县城离家近,生活安逸,还能照顾家人”。

作为较早一批返乡创业者,浪鲨克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希友,已经带动超过200个研发、技术、制造、销售人才回乡发展,先后孵化出5个同类型企业,助力临泉造泳装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从“输出劳动力”到“引回创业者”再到“带动就业”,临泉已蹚出一条人口回流良性循环之路。

临泉县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别为58.99万人、58.47万人、57.65万人,人口正在逐年回流。另一方面,同期该县每年增加就业岗位超过了1万个。 

发展之势:与家乡“共进共荣”

安徽,曾被贴上“打工大省”的标签。随着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厚积薄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交通区位优势的凸显,这一形象正在改变。截至2024年末,我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2024年,我省流入人口15.7万。

临泉县人口持续回流,是我省人口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人口流动的背后,蕴藏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变化。在广袤的皖北大地,“人口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也有效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临泉的做法,值得其他劳务输出大县借鉴。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人口回流’的各类要素保障,让返乡人才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其次是平台的搭建,返乡要有载体,要因地制宜建设返乡产业园精准匹配各类回流人才,譬如农业大县可以在食品深加工方面做文章。”长期关注皖北发展的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博士专家服务团团长张海良说。

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安徽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孙中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借鉴阜阳、亳州等地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做法,推广“养人合肥”“紫云英人才计划”等新模式,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均较低的地区建立人口预警机制,通过中心集镇和县城集纳等途径,缓解区域人口“失血”,实现更加均衡、适应现代化进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

两位专家的建议,与临泉县人社局负责返乡创业对接的工作人员常峰的看法如出一辙。他说,临泉人口持续回流的背后,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助力,每年毕业季,县里会根据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对临泉籍高校毕业生按乡镇归集后,邀请他们回乡参加求职能力实训营,再按照毕业生需求制定“一人一策”就业扶持政策……总之,政府千方百计推动临泉籍高校毕业生“回流”。

8月5日上午,室外温度逼近40℃。在位于临庐产业园的安徽省雄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芜湖职业技术大学大一学生刘婷婷正在装有空调的车间操控着机器。“以前做暑假工只能在超市、饭店,很难学到东西。现在,家乡高科技企业越来越多,暑假实习就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望着眼前的巨大变化,刘婷婷说,“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

对于在外求学、务工的临泉人来说,“回家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优选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