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淮地区水稻正值拔节期,舒城县千人桥镇旺禾村的种粮大户胡明正忙着防治水稻二代二化螟、稻飞虱。“我种的1150亩中籼杂交稻,全部用发酵腐熟的粪肥做底肥,相比用化肥做底肥,水稻的根系扎得更深、茎秆更粗壮,病害很少,虫害有一些。”望着眼前绿意盎然的稻田,胡明心里喜滋滋的。
2021年以来,舒城县承担中央财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和服务保障,推动畜禽粪污、沼渣沼液、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4%,项目区有机肥使用量提高18%,化肥减量10%,农作物品质大幅度提升。
构建三项运行机制
开展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舒城县根据本县实际,构建了三项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一是规模种植主体开展粪肥收集、处理、运输、检测和施用的全环节自我服务模式,开展粪肥就近就地还田;二是通过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接养殖场,进行粪肥收集、处理、检测和运输,再交给种植主体施用的粪肥还田模式;三是专业化的有机肥生产厂家收集粪污加工成商品有机肥,销售给种植户的还田模式。”舒城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汪永安介绍,每年公开遴选实施主体160户左右,其中社会化服务组织2户,自我服务的规模种植主体158户左右。
技术落地要靠示范引领。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共创建绿色种养循环核心示范区58.49万亩,既涉及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也有蔬菜、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
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舒城县探索出粪肥还田利用的三种技术路径:固体畜禽粪污经好氧堆腐处理后还田;液体畜禽粪污经厌氧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渣沼液还田;畜禽粪污由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收集并加工成商品有机肥还田。
千人桥镇种粮大户胡明每年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2021年以来一直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我与附近的养猪场对接,把养猪场的粪污分类收集处理,固体粪污堆沤腐熟,液体粪污进发酵池充分发酵后变成沼肥,再施到田里。”胡明告诉记者,使用粪肥还田,两季作物每亩能节约化肥投入80元至100元,而且耕地质量、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明显提升。
种植户是粪肥使用的主体,如何让他们乐意使用粪肥?这需要农业部门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县里农技专家经常过来指导,他们告诉我,堆肥工艺有条垛式、槽式、容器式,可根据场地条件灵活选择,发酵温度在50℃要维持7天以上,每天机械翻堆一次,堆肥周期通常在15至30天。”胡明说。
粪肥还田重“科学”
粪肥还田的好处很多,但先要对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粪肥质量合格。同时,要根据地力条件、作物品种和产量目标,科学确定粪肥还田数量、时间、方法和替代化肥比例。
“县农业部门依托省农科院土肥所技术力量,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试验示范。”舒城县土肥站站长何佐侬说,通过试验来确定粪肥还田的耕地负荷以及替代化肥的比例,建立适宜于不同作物的有机无机配施技术体系,确保作物养分需求的同时保障产地及农产品安全。
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武际研究员告诉记者,为科学评价舒城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效果,他们的技术团队在该县按堆肥还田、沼渣沼液还田和使用商品有机肥三种方式,每年布置监测点30个,每个监测点将常规施肥与粪肥还田进行对比,监测粪肥施用在作物增产提质、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
如何防止粪肥还田弄虚作假?何佐侬说,当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上线运行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系统,开展粪肥收集、处理、检测和施用全过程监管。此外,农业部门每年开展巡查,对全县承建主体开展现场督查,发现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项目补助“阳光操作”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连续五年。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格外重要。舒城县按照项目计划和进度使用项目资金,杜绝截留、挪用项目资金。
“项目采用先建后补方式,补助对象为开展粪污收集、处理、转运、施用及施用商品有机肥的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汪永安介绍,根据处理粪污的类型、运输距离、施用方式与还田数量,对实施主体给予不超过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成本的30%补助,并在政府或部门网站上对补助对象名称、补助金额等信息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我县腐熟粪肥还田补助标准为200元/吨;施用商品有机肥补助标准为200元/吨;沼液施用到田补助标准为40—50元/吨。”汪永安表示,2021至2024年度项目已竣工验收,补助资金均已拨付到户;今年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补助资金将一分不少地拨付到位。
位于舒城县桃溪镇王泊村的舒城稻圣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1500亩。该合作社负责人郭中胜告诉记者:“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太好了,合作社已连续4年参与,每年获得补助6万元左右。项目加快了畜禽粪污收集利用,既有利于环保又培肥了地力,一举多得。”
“看到成绩,也发现问题。粪肥积造施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加上缺少粪污处理场地和处理机械、设备,部分规模种植主体利用粪肥的意识不强。”何佐侬表示,接下来要完善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规模种植主体使用粪肥等有机肥的补助范围,同时对种植主体购置粪肥处理与运输机械给予适当的补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