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范岗镇花园村,这个曾经负债百万、村民不愿提及的偏远乡村,在短短三年间焕发新生机。村党总支书记黄海带领两委班子以实干破局,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振兴答卷。
“三个盘活”点土成金
花园村曾因地势低洼饱受内涝之苦,大片土地产出低下。面对困境,村两委以“三个盘活”破题:
土地生金:将全村3000余亩土地整体流转,不仅为农户增收140万元,村集体也增收14万元。同时积极争取5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排涝站,根治了困扰村庄数十年的涝灾顽疾,为规模农业铺平道路。村集体更主动探索“稻虾轮养”模式,2024年初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承包200亩稻田建成小龙虾基地,仅首批上市小龙虾就销售超万斤,产值10万余元。
水面漂钱:40余亩荒废水面曾是环境痛点。2023年,村两委清淤整治后发展水产养殖,当年即创收1万元。2024年扩大养殖规模,投放4000尾鱼苗,预计年底收益可达5万元,被村民笑称“水面要漂票子了”。
校舍生财:闲置的村小校舍被盘活为一次性雨衣代加工车间。村合作社提供场地与人力,合作厂家负责原料、技术与订单回收。项目年收益11万元,为20余名留守老年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人均增收七八千元。80岁的张秀华老人一边熟练折叠雨衣,一边欣慰地说:“今年已结3000元,还有2000元没结呢。”
“两个不怕”淬炼担当
花园村的蜕变,更源于村两委“两个不怕”的硬核作风:
不怕吃苦:稻虾轮养基地的捕捞季,两委成员主动包揽最苦累的活计。凌晨3点,当人们酣睡正沉,他们已在水田忙碌,只为赶早市卖出最新鲜的龙虾。捕捞期持续30多天,他们每天坚守至菜市场午间收市,眼皮打架仍咬牙坚持。汛期排涝,干部们半夜两三点必到泵站巡查,戏称自己是“睁着眼睛睡觉”。
不怕吃亏:启动稻虾项目时资金短缺,两委成员毫不犹豫自筹7万元入股村合作社购买虾苗。面对微薄的个人收入和养殖风险,无人退缩。今年端午假期恰逢水稻直播关键期,全体成员再次主动放弃休息,全程在田间忙碌。
从“负债百万”到“民心自豪”
三年来,花园村不仅一举还清百万外债,还建成了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办了惠及老人的村办食堂。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从昔日避谈“我是花园村人”,到如今自豪地将家乡挂在嘴边。
“书记项目促发展,产业并进强筋骨。”黄海表示,花园村未来将持续发扬“两个不怕”精神,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村集体经济的根基扎得更深、枝叶更加繁茂,为乡村振兴提供生动的“花园样本”。(唐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