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夏天用水高峰,水压就不稳,现在水流哗哗的。新水厂建好了,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家住宣城市绩溪县的居民王阿姨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开心地说。随着绩溪县第三水厂正式通水,这座融合徽派美学与智慧工艺的现代化水厂,将扬溪源的清泉送入千家万户,解决了当地高峰供水紧张、老旧水厂工艺滞后等老大难问题,五万居民从此告别“用水焦虑”,让当地居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甘甜的扬溪源水。
绩溪县供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溪县第三水厂)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是绩溪县重点民生工程。走进水厂,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马头墙与智能化设备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卷。这座占地25亩的现代化自来水厂,不仅外观极具徽文化特色,内部更配备了智慧化管理平台和先进水处理工艺。投入使用后的日供水能力将跃升至4万立方米,全面满足绩溪县高峰期用水需求。
五万居民喝上优质放心水
从进水时的浑浊,到出水时的清澈,原水到底经历了什么?走进绩溪县第三水厂常规和深度处理间内,潺潺流水随着机器的嗡鸣声,取自扬溪源水库的原水在这里开始了“净化”之旅。
“原有供水设施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或干旱时期,供水压力显著增大。同时第一、第二水厂面临设备老化、制水工艺落后等问题。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彻底消除了这一发展‘瓶颈’。”绩溪县第三水厂负责人说。
新水厂采用更严格的净化工艺,确保饮用水符合最新国家标准。扬溪源水经过9.5千米原水输水管道运输至净水厂后,需经过“综合池-沉淀池”,并加入规定用量的药剂,经过机械混合、网格絮凝池、平流沉淀池进行初步过滤,去除悬浮性颗粒。完成预处理的水到达指形槽,进入“V型滤池”,经过滤料层进行再次过滤,去除可溶性物质,同时将清水与排放废水分流,处理好的清水经“综合池-清水池”、吸水井到达送水泵房等过程。
据水厂有关负责人介绍,净水厂调试运行期间,常规处理间出水浊度已经达到0.5NTU以下,深度处理间出水浊度已经达到0.2NTU左右(国家标准是小于1NTU)。此处理工艺在国内现有净水工艺中处于先进位置。经权威部门检测,第三水厂出厂水质一次性通过国家97项标准检测。该水厂不仅处理工艺先进,而且具有水量充沛、矿化度低、水质纯净、口感好等特点。该水厂投用后,原有第一水厂、第二水厂将协同配合新水厂供水,为绩溪县快速发展和居民用水安全提供了双重保证。
智勇攻坚铸就水厂安全生命线
“面对复杂地质与高危作业环境,项目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矛,管理优化为盾,成功突破多重建设瓶颈。”中建六局项目部负责人介绍。据了解,项目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秉承“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的信念,通过三大技术攻坚构筑安全屏障、智能装备破解高危运输难题、科学管理铸就品质工程,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高、工期紧张等诸多难题。
绩溪县第三水厂建设在山坡边缘,在雨季极易发生滑坡,给水厂造成财产损失。为确保山坡的稳定性,中建六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锚杆(索)框架梁+混凝土挡墙”复合结构,仅用85天便为28米高边坡构筑起260米“铠甲式”防护体系。针对年久失修的河道挡墙,运用现浇混凝土扶壁式结构完成210米加固,系上“双保险”。同时,自主研发的特种自行式转运装备,凭借模块化底盘与自适应稳定系统,在陡峭狭窄管廊作业面实现了高危环境精准运输,效率提升300%,并获国家专利,填补了行业空白。
此外,项目团队巧妙运用BIM技术进行动态推演,科学优化雨季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案,并将4项危大工程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实时管控。这种“技术+管理”双轮驱动模式,有力保障了工程安全与质量,为同类工程树立了新标杆。
一泓清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绩溪县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不止是一项基础设施的升级,它流淌的是当地政府心系民生的温度,是建设者攻坚克难的智慧结晶,更是告别“用水焦虑”、拥抱“放心甘泉”的民生福祉,是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实践。这座融合徽风皖韵与现代科技的水厂,不仅为绩溪县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更以最实在的方式,润泽了民心,守护了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幸福”,书写了新时代民生工程的温暖答卷。(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武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