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竹荫送凉。7月29日上午,肥东县包公镇竹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拜师礼”——三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向社区经验丰富的干部行拜师礼,正式加入“青竹成长计划”。这场仪式标志着竹塘社区在基层治理人才梯队建设上迈出了创新性一步,通过“一对一传帮带”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淬炼成长,为“清风竹塘”基层治理品牌注入青春活力。
以老带新,在实践熔炉中淬炼真本领
作为“清风竹塘”调解工作室“竹育工程”的核心项目,“青竹成长计划”创新性地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基层治理需求相结合。社区精选三名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现任干部担任导师,通过“一带一”模式,带领青年学员深度参与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日常工作。“我们不仅要教方法,更要传精神。”有着20余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导师徐先建表示“学员将全程参与‘受理-调查-听证-调解-回访’的闭环管理,‘竹节分明’的工作流程中掌握基层治理的‘看家本领’”。
为确保培养质量,社区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成长档案”,将“五竹工作法”融入日常考核。每周三的“公开调解日”上,学员们在“茶叙角”观摩导师如何用“一杯清茶叙家常、一段竹刻明事理”的温情方式化解邻里纠纷;每月15日发布的《竹塘调解公报》则成为他们学习典型案例的“活教材”。镇人大主席杨晓娟在聘书颁发仪式上强调:“要让年轻人在‘竹影鉴心’的实践中筑牢为民初心,在‘竹简存档’的严谨中培养责任意识。”
制度护航,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青竹成长计划”并非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一套系统化的人才培育体系。社区依托“清风竹塘”工作室的“三贤共治”调解队伍,为学员搭建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考核评估”的三维成长平台。每半年举办的“竹溪论治”交流会,让学员与全镇优秀调解员切磋经验;“竹廉考核”机制则将群众满意度、调解成功率等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形成“学有压力、干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95后”学员许如云在参与一起土地纠纷调解后感慨:“跟着导师实地测量土地时,才明白‘竹理明辨’不仅需要法律知识,更要懂乡情、通民心。”这种“以案释法”的培养模式,让青年干部快速掌握了“三阶九步”调解流程,其中“青竹(一般)、墨竹(复杂)、紫竹(重大)”的分级标签管理方法,更让他们学会了科学处置矛盾的“轻重缓急”。
清风劲吹,青春力量赋能基层治理
竹塘社区陈启扬书记表示,“青竹成长计划”是对包公“清心直道”文化和竹文化“正直坚韧”精神的新时代诠释。通过老带新的“传帮带”,既传承了基层工作的“压舱石”经验,又激发了年轻干部的创新活力。随着“青竹成长计划”的深入推进,竹塘社区正逐步构建起“老中青”结合的基层治理梯队。这支带着“清风竹韵”的年轻队伍,正以“竹报平安”的责任担当,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一线书写青春答卷,为打造具有竹塘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源源不断的“青竹力量”。(徐先建 杨俊 孟丽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