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在芜湖市第十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支持下,“寻踪大砻坊・地名知多少”地名文化竞赛在金马门社区文韵砻坊书吧内举行。50余位居民与儿童组成5支队伍,在趣味互动中解码街巷地名里的文化密码。
比赛开始前,砻坊少年向大家娓娓道来金马门的来历。明朝万历三年,建筑芜湖县城时只开四座正门和三个便门。万历四十年,京兆理事周于藩巡视芜湖,地方官绅在儒学泮池边为他举行宴会,席上,他力主速开一城门。他问,儒学棂星门南方是什么山?众举白马山相对。问东南隅是什么山?众答是大、小荆山。周于藩这时回顾知县魏士前说:“新城门开辟以后,就撮取白马、荆山两山之名作为门名吧。”于是事情就这样初步定下来了。
后来,又报经朝廷批准动工,历时七年才完成。儒学生员罗万爵作《开金马门记》说:“兹役也,巧输智,勤输劳,至赤贫之士辄以膏火资输之。”就是说官老爷发号施令,老百姓出劳力,连穷秀才们也掏了腰包。按照周于藩的意见,城门取名应为“荆马”,考虑到“荆”与“金”同音,传说荆山又出产金石玉矿,于是干脆就叫了“金马门”。而且金马门是在皇帝内廷,翰林学士待诏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受玄宗李隆基召见,有诗句云:“晨入紫禁宫,待诏金马门”。这正是儒生们所梦寐以求的,门名金马,也寓意吉祥。
清代咸丰年间,芜湖县城毁于兵火,光绪时城址逐渐辟为环城马路,金马门不复存在了。今天,“金马门”的地名仍然沿用,成为芜湖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印迹!
接下来,竞赛正式开始,社工介绍,活动分为“拼图竞速赛”“地名故事接力”“非遗知识大挑战”三个环节,让大家在协作中触摸地名背后的历史温度。
“快!这块是金马门,旁边应该接砻坊路!”第一环节 “地名拼图” 中,五组选手同时展开定制拼图。书吧内此起彼伏的讨论声里,率先完成的队伍成员兴奋地指着拼图报出“花街”“金马门”等地名,在竞速中加深了对地名的记忆。
地名的文化厚度在第二环节渐次铺展。居民们抽取的故事卡片上,既有“砻坊路与稻谷加工产业”的历史渊源,也有“金马门”的街巷传说。“我爷爷说,金马门是我们芜湖的一道城门”一位居民分享的民间记忆,让地名从地图上的符号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印记。
非遗与地名的关联在第三环节更显紧密,居民与儿童将知道的非遗项目告诉环节主持志愿者,主持志愿者在芜湖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中确认,现在欢呼声不断,既惊讶于芜湖市级以上非遗项目有50余个,又惊讶于身边伙伴对地名的了解。
“今天拼的每块图、讲的每个故事,都是砻坊的珍贵记忆。”社工总结时,书吧的玻璃窗映着窗外的街巷,“下次路过这些路,不妨多看看 —— 它们都在说‘欢迎回家’。”
作为公益创投项目“地名文化发展项目”的落地活动,此次竞赛以文韵砻坊书吧为载体,用拼图、故事、非遗知识挑战等低门槛形式,让居民在轻松氛围中读懂地名里的历史。接下来,益心社工将持续依托公益创投资源,让更多街巷故事在书吧、在社区、在居民的日常里流转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