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民智促觉醒何熙年与皖省藏书楼——从省图珍藏晚清报刊感受百年前救亡图存的书生意气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5-07-31 08:23:00 责编: 王素英

梧桐叶翠,夏日蝉鸣。在古木成荫的合肥市芜湖路上,包河之畔,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巍峨建筑,它就是今年已112岁的安徽省图书馆,这里是安徽省乃至全国学人的精神文化宝库。

安徽省图书馆前身是安徽省立图书馆,1913年创建于安庆;而皖省图书馆的开端则是成立于1901年的皖省藏书楼——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共藏书楼。

矗立在长江岸边的振风塔在晚霞中熠熠生辉 熊凤霞/摄

何为公共藏书楼?是谁最初建立了它?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公共藏书楼会出现在安庆?在这座藏书楼中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让我们跟随收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诸多民国报刊文章,将时针拨回到100多年前的皖江风云岁月。

从盟府到金匮从藏书楼到公共图书馆

中国是有史记载最早创立藏书机构的国家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据说第一任馆长就是老子。《史记》中有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皖省藏书楼老照片

不过,当时的“盟府”主要是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来说,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直到西汉,为补救秦朝“焚书”造成的文化损失,皇室开始大量征集、收藏图书,开国之相萧何就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禄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禄”的原因。由于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金匮”。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之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不允许大量藏书。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唐代开始出现私人藏书,韩愈就曾在诗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窥唐代私人藏书的丰盛。

唐开元年间,眉州出现“孙氏书楼”,影响了当地世代的读书人;而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虽然中国历代对图书整理与保存都给予高度重视,但无论官藏还是私藏,都对读者设置了基于身份或地域的准入门槛。

直到1901年,皖省藏书楼建成开放,何熙年在其撰写的《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中明确提出:“凡有志学问之士,无论何省籍贯,均许来楼抄阅”,表现出该藏书楼鲜明的近代图书馆“公共”特征。章程中同时提出“本楼藏书概求实用”“藏以致用”,提出建立藏书楼的目的不再是私家保存图书,而是让更多读者能够利用图书,这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学者将《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视为我国最早的图书馆章程,认定它开启了中国公共藏书楼制度化管理的先河。

从倒扒狮街到拐角头 从敬敷书院到皖省藏书楼

历史上曾有“长江五虎”之说。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五座城市发展得最好,是当时中国城市经济的领头羊,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意义和影响力。

800年历史的倒扒狮街(来自网络)

而安庆作为长江五虎之一,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189年里一直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

清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于此。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今天,站在安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振风塔上,可以远眺不远处的长江大桥,更可全览宜城的“九头十三坡”。安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仍旧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

我们也在一个盛夏的午后,来到宜城,寻踪皖省藏书楼的雪泥鸿爪。

安庆老城里有一条800年历史的倒扒狮街,曾有“皖江第一街”的美誉。皖江文化馆就伫立在老街中段,这里也是老城历史人文信息的汇聚地。

在文化馆我们见到了安庆皖江研究会的会长汪军。他说,安庆作为中国近代史标本性的存在,记录着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全进程。何熙年作为近代皖省新式知识分子的代表,参与创办皖省藏书楼,构建公共文化空间,为推动近代皖江流域社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出近代皖省新式知识分子颇具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作为专攻皖江文化的学者,汪军介绍,明清两朝,何熙年祖父辈有多人出入仕途,特别是其父何锐,曾在直隶做官。何熙年“自幼随宦直隶”,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与名师教导下成长,南来北往的生活为他开拓了宽阔的眼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经验。何熙年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首次参加顺天乡试,虽乡试未中,但考官的赏识还是给了他入仕的机会。

乡试后何熙年先是调入会典馆从事誊录工作,虽只有弱冠之年,却有上书李鸿章言事的勇气,从而进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汉文教习;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同年发表《上张香帅言武备学堂事宜书》,自荐于张之洞,由此进入香帅幕府,负责译局和起草文案工作。与两位洋务官员共事的经历,加速了他从传统的“士”向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型,直至投身于近代皖省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

为找寻皖省藏书楼的遗踪,小暑节气的烈日下,汪军带着我们一路走到公交站牌“拐角头站”,在安庆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大院内,有一栋三层高的米黄色建筑,墙上有一块铭牌,“历史建筑——安徽藏书楼与江淮大学旧址”。

汪军说,他喜欢在老城citywalk,通过原始文献和原始遗迹的互证,保护地域文化记忆场最原始的信息。“这里曾是安庆敬敷书院的旧址,敬敷书院作为清代安徽规模最大的官办书院,是清代安徽文化教育的中心。1901年清廷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改为大学堂,为保存书院藏书,刚刚辞官回到安庆的何熙年在姚家口又借赁了民房十八间,创办起皖省藏书楼。”

1901年,何熙年撰写《皖省藏书楼同人广告本省宦绅公启》,叙述了创办皖省藏书楼的宗旨和构想,开始募集资金,征集藏书等;同年4月10日,他又发表了《皖省藏书楼开办大略章程十二条》,皖省藏书楼正式建成并开放。

1902年春,陈独秀由日本回到安庆,即联合潘赞化、柏文蔚等人在藏书楼发起演说会,并在藏书楼辟出一间阅览室,陈列他们从日本、上海带回的各种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

1903年4月,沙俄违背条约规定,拒绝撤出侵占我东三省的驻军,全国掀起拒俄运动。5月17日,陈独秀在皖省藏书楼发表演说,这也被称为“安徽革命第一声”。演讲结束后,他发起成立安徽爱国会,正式揭开安徽革命运动的序幕。

安庆敬敷书院

同年5月24日,安庆知府桂英亲赴藏书楼查禁,不许学生“干预国事,蛊惑人心”。陈独秀等人不顾禁令继续讲演活动。清政府遂向各学校施压开除进步学生,下令封闭藏书楼并通缉革命义士。陈独秀、何熙年等都被迫离开安庆,至此,安庆的拒俄爱国运动被镇压。

写下系列文章 促进民族觉醒

在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收藏有上海徐家汇天主堂所办的《汇报》、我国最早的“讨论时政、研究社会病状、探讨救国图存方案”的综合性刊物《政艺通报》、维新派创办的官报《时务报》等。

据历史文献部周亚寒介绍,何熙年那篇著名的《上张香帅言武备学堂事宜书》就收录于馆藏的《时务报》第27册中。

省图珍藏晚清报刊《时务报》

她说:“何熙年留下的一系列文章,如《上张香帅言武备学堂事宜书》《论家国相关之理》与《皖省藏书楼详细章程》等,一以贯之的核心都是呼吁为国家民族培养可用之才,尽可能提升士农工商各阶层的文化思想水平,希望通过人才奋进达成国家复兴,通过增长见闻促进民族觉醒。更可贵的是,他不仅积极建言,还努力付诸实践。”

1900年,时局震荡,何熙年辞官回到祖籍安庆。他回皖后,“近察舆性,默参时局,痛新机之莫启,叹后患之弥涯,爰用约集同人,锐身自任”, 在1901年撰写的《皖省藏书楼同人广告本省宦绅公启》中详述创办藏书楼宗旨及建设藏书楼经过,包括决议在已被废止的敬敷书院旧址“创办书楼”。

《皖省藏书楼详细章程》关于“阅书”的第一条规定是:“本楼虽设皖城,而同人创办初意本以公益为主。但使有志学问之士,无论籍隶何省,均许来楼抄阅以广观摩而化畛域。”可见皖省藏书楼是真正为开拓百姓眼界,启迪民智而创办。

为利于治国救民,皖省藏书楼坚持“置办中西图籍”,以“开通风气,消弭隐患”为宗旨,和当时维新派进步思想是一致的。他还要求“本楼购置图籍,凡属有益经世之学,无论古今中外,均须随时增购,以供众览,庶备讲求实学转移风气之用”,促使传统藏书楼向现代图书馆发展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学界也给予皖省藏书楼高度评价,“皖省藏书楼的创办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先导,它比1904年创办的湖南省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约早三年的时间,可视为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的公共图书馆,它在藏书建设、服务方式和管理思想诸方面都已具有近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因何熙年在皖省藏书楼创建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所以皖省藏书楼的管理理念也是何熙年管理思想的体现。”

重文倡教 皖省藏书楼具有现代意义

何熙年的生平,细查起来,颇多感慨。在激荡的年代里,皖省传统的书香之家也被推向社会变革的前沿,既有转型痛楚,也为个人成长创造了更多机遇。

何熙年的曾孙何松坪说,他对曾祖最初的印象还是在1958年,那一年他6岁,被父亲何志文领去祭祖,才第一次知道曾祖父的一些旧事。

1903年5月,迫于官府通缉压力,陈独秀出走上海,何熙年则赴江宁参加乡试。在江宁应试期间,他遇到了武昌故友赵仲弢,在他的引荐下,成为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幕僚。

随后,他得知在这次江南乡试中中举,在宁期间,先后任职金陵洋务局和营务处。1906年,何熙年被朝廷分发到湖北做候补官员。1915 年,《申报》登载“钟祥县知事何熙年增收款项在六万元以上,办理克著成效,应给予五等金质单鹤章以昭激励,余如所议,办理此令。”也证明了他为官的能力。

何松坪说,何熙年在老家安庆留下了两个儿子,他的爷爷何善述是何熙年的小儿子。后来大爷爷出走异地,杳无音讯;而他的爷爷在父亲何志文16岁时便英年早逝,很多家族的往事也便散落在风中。

何松坪回忆,父亲何志文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好,又喜读书,在安庆崇文中学时围棋比赛曾拿过安庆市的银质奖杯。由于诸多原因,最终没能走上从文之路,但成年后因乐善好施,被安庆人称为“何小开”,只要有人有难相求,他一定会倾囊相助。

退休前,何松坪就职于安庆石化总厂。他说,重视文教是皖省地区世家大族的传统,何家也算地方望族,虽然到父亲这代家道中落,但良好的家风仍在。他童年时家庭条件极艰苦,但父母仍将姐姐们都供到高中毕业;他作为长子,一直被父亲教育要有担当,他自己热爱读书,也将崇文倡教的家风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今年是何熙年逝世100周年。纵观他的一生,既有大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有安庆地域赋予的个性。“他这一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是创办了皖省藏书楼,不仅开创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深远影响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和文化教育的未来,是安徽人的荣耀。”

对此,何松坪也提出一些期许:“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皖省藏书楼的设立是安庆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应该成为今天安庆文旅一张响亮的名片。我希望能修旧如旧重现皖省藏书楼,并针对中国最早的公共藏书楼设立展览,相信皖省藏书楼有机会申报文化遗产,会对安庆的文化旅游发展产生现代价值与意义。”(安徽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妍妍 王素英 乔剑通讯员 周亚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