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路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犯愁!” 说起舒城县张母桥镇庙冲村小庄组的通组路,村民们曾满是无奈。由于居住人口少、多数村民在外务工,加之村庄偏远,靠近界河边,这条连接小庄组与老庄基的土路多年来未能硬化,坑洼不平的路面成了阻隔党群联系的 “隐形壁垒”,也成了村民们 “心里的疙瘩”。
今年,张母桥镇深化 “无事” 找书记工作机制,将村民的 “烦心事” 作为村两委的 “心头事”。庙冲村党支部书记在走访中得知,随着界河——张母桥河防汛道路的硬化,小庄组村民对村庄门前道路硬化的需求迫切,第一时间将此事纳入 “有事” 清单,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实地勘察路况、倾听群众意见。“‘无事’找书记,不是等群众找上门,而是主动找事、解难题。” 村党支部书记的话道出了机制的核心 —— 变 “群众跑腿” 为 “干部主动”,变 “被动应付” 为 “主动服务”。
为让决策更接地气、更得民心,村两委严格遵循 “四议两公开” 程序推进工作:党支部牵头提议,将道路硬化列为年度民生实事;“两委” 会反复商议施工方案、资金来源,最终敲定由村集体出资;党员大会审议时,在外务工的党员通过视频连线积极建言,确保方案兼顾各方利益;村民代表会议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路面宽度到排水设计都达成共识。决议内容和实施进度全程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村民随时能看、能问、能监督。
施工期间,村两委干部轮流蹲点现场,从材料质量把关到施工工艺监督,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 “村务微信群” 实时了解进度,纷纷点赞:“虽然人在外地,但村里的事看得明明白白,‘无事’找书记真是找对了!”
如今,崭新的水泥路面像一条 “连心带”,一头连着村部,一头系着村民家门口。“路好走了,心也亮堂了!” 看着平整宽阔的新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条 “民心路” 的贯通,不仅是 “无事” 找书记机制解决民生难题的生动实践,更印证了一个道理:把群众的 “小事” 当 “大事”,用主动服务的 “温度”,才能铺就党群同心的 “长度”。(刘正根 刘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