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锦绣党员示范行知学堂开展了一节特殊的“传承孝道文化”课。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甘松院长为孩子们带来一堂跨越古今,连接生活的思政课,本节课通过“古代孝道的故事”“《论语》论孝”“青少年传承孝道文化”三个模块,拓展了孩子们对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
历史故事里,看见“孝的温度”
课堂伊始,甘松院长通过“孝”字的甲骨文循循善诱孩子们说出自己对于孝道的理解,接着院长请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游子吟》这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颂扬母爱的诗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许多同学朗读时,眼角变得柔软而坚定,课堂上,除了经典流传的“孟母教子”的故事外,甘松院长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孩子们走进“黄香温席”的暖情典故和“鞭打梨花”的传世佳话,让千年孝道,跨越时空,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论语》论孝中,感受“孝的真谛”
接下来的课堂上,甘松院长没有停留在故事讲述,他巧妙地将古代孝行与《论语》智慧连接起来。他引用孔子的话,比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孝顺不仅是给父母吃的穿的,像养小狗小马一样,更要有发自内心的尊敬。他还提到“色难”,告诉孩子们,帮爸妈做事、有好吃的让给爸妈很重要,但更难的是时刻保持和颜悦色,真心实意地关爱父母。
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有的歪着小脑袋思考,有的在院长提问时争相举手分享自己的理解——“帮妈妈洗碗要开心!”“不能对爷爷奶奶不耐烦!”院长赞许地点头,引导大家认识到,孝道不是遥远的古训,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和真诚态度里。最后,他鼓励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温暖父母的心,让“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在今天继续焕发光彩。
院长的引导、小朋友对自己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的描述,让“孝”这个字从纸张中“活”了过来,变得具体可感、温暖鲜活。课堂上,没有丝毫的沉闷。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眼睛里闪着光,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和家长的小故事,互动氛围热烈且真诚。这些有孝心,有孝行的孩子们,让教学环节推进得格外顺利,更深深感染了院长,使其讲解也愈发富有感染力。整节课在双向共鸣中呈现出良好效果。
孩子们关于“孝”的言行举止,从侧面体现了家庭与学校在传统美德教育上所下的扎实功夫。他们的一言一行,既是家庭理念熏陶的自然流露,也是学校将德育在课堂中落实的积极成效。此次“学堂里的孝道课”,为孩子们搭建起了与孝道文化对话的桥梁,让“孝”在孩子们的心里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