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旌德新闻
“三心工作法”巧解139起纠纷 旌德益和调解室用“乡音乡情”化解“千千结”
来源:记者 余宏博 通讯员 吕锡玮 2025-07-25 17:04:05 责编:余宏博 许梦源 张文洲

图片1.png

生活中,邻里间的磕绊,家庭中的纷争、小摩擦在所难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疙瘩”,若得不到及时化解,可能演变成影响社会和谐的“大隐患”。如今,旌德县孙村镇一个名为“益和”的调解室悄然扎根基层,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正默默连接起无数颗心,化解矛盾于萌芽,为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增添保障。

“益和”生根:精准对接群众“心头忧”

益和”调解室自成立以来,便以“服务村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为宗旨,精准定位基层需求。它整合了村内经验丰富的国家级调解员、热心援乡的“和事佬”、熟悉社情的老村民等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专业、热心、接地气的调解员队伍。调解室环境温馨舒适,让来访群众在轻松氛围中敞开心扉,倾诉烦恼。从家庭财产分割争议,到小额经济矛盾,“益和”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村民生活的细微之处。

“三心”聚力:巧解矛盾“千千结”

“益和”调解室在实践中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三心工作法”,成为其高效化解矛盾的制胜法宝。“耐心”倾听,找准症结:调解员们总是以充分的耐心,让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和委屈,在倾听中准确把握矛盾根源。“有时候,村民需要的只是一个倾诉的出口。”一位资深调解员感慨,“耐心听完,问题往往就解决了一半。”“公心”明理,依法依规:调解并非“和稀泥”。“益和”坚持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框架内,以公平公正之心分析事理,向当事人释明法律关系和可能的后果,引导他们回归理性思考。“巧心”疏导,情法交融:面对僵局,调解员善用智慧和经验,巧妙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他们既讲“法言法语”,也讲“乡音乡情”,常常通过换位思考、情感疏导、提出建设性方案等方式,巧妙化解对立情绪,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图片2.png

成效斐然:小调解撬动大和谐

益和”调解室运行以来,成效显著。高效化解矛盾: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9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其中90%的纠纷实现了当场履行、案结事了。大量矛盾被有效吸附、化解在基层,避免了诉讼激增和矛盾升级。促进邻里和睦:许多因琐事“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在“益和”的调解下重归于好。守护家庭港湾:成功化解多起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纠纷,修补亲情裂痕。如成功调解一起涉及多位子女的老人赡养纠纷,调解员既讲法理明确义务,更注重唤醒亲情,最终促成子女们达成细致可行的轮流照料和费用分担协议,让老人安享晚年。赢得群众信赖:“益和”以其专业、公正、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信赖。“以前觉得打官司是唯一出路,费时费力又伤感情。没想到在‘益和’,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还不伤和气!”一位刚解决完经济纠纷的李先生由衷赞叹。 

未来可期:构筑和谐乡村“新枫景”

益和调解室的实践,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一个化解矛盾的平台,更是一个普及法律知识、弘扬和谐文化、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展望未来,“益和”将持续优化服务,深化联动机制: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法院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构建更加完善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拓展服务领域:探索消费维权等新型乡村矛盾,提升服务的前瞻性和覆盖面。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益和”特色调解品牌,推广成功经验,让“有矛盾,找益和”成为村民的共识和首选。“鸡毛蒜皮”里见真情,“家长里短”中显担当。“益和”调解室,这个家门口的“解忧站”,正以其润物无声的力量,将和谐因子播撒进乡村每个角落。它不仅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更是乡村温情与善治的“加油站”。在这里,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在为幸福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让“和睦共处”成为乡村生活最温暖的底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