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五育并举”教育方针,7月20日,芜湖市镜湖区范罗山街道体育场社区联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组织开展武术乒乓球课、法律宣讲课、机器人绘画等课程,全方位助力小学生成长,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武术课上,志愿者老师化身武术教练,她们站在队伍前,示范双手胸前抱拳的姿势,纠正手势与站姿,细细讲解 “以武会友、谦逊有礼” 的深意。阳光下,孩子们的身影在操场上跳动,踢打挥拳间汗湿了额前碎发,却个个精神抖擞不喊累。这不仅是肢体的锻炼,更在一招一式的传承里,触摸到中华武术的魂:抱拳礼的恭敬、出拳时的果敢、扎马步时的沉稳。这些藏在动作里的精气神,像颗小种子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扎根,让他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乒乓球课伊始,两位老师将乒乓球与球拍一一递到孩子们手中。队伍排列得整整齐齐,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的示范:手臂轻轻挥动,脚步灵活移动,乒乓球在拍面上 “咚咚” 跃动,清脆的声响像一串快乐的音符。
随后,孩子们分成两组展开接球比赛。小小的乒乓球在空中划出弧线,孩子们踮着脚尖、伸着手臂,努力将球稳稳接住,场边不时响起欢呼与加油声。更有趣的是 “静默平衡” 环节 —— 当乒乓球稳稳放在拍面上,孩子们屏住呼吸慢慢行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仿佛在守护一件珍贵的宝物,专注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
“小朋友们,遇到陌生人给的糖果,我们能随便要吗?”法律宣讲课以互动提问开篇,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志愿者老师董柔敏结合生动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知识,教会孩子们辨别危险、保护自己。课堂上,孩子们积极举手提问,在轻松的氛围中树立了法律意识,明白“知法守法”是成长路上的重要准则,做到明辨是非、笃行不怠。
诗词课堂上,志愿者老师以趣解诗,特意选取刘禹锡的《乌衣巷》为范例,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诗句意境。“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通过讲述东晋王谢家族的典故、展示古巷简笔画,让孩子们想象昔日繁华与今日变迁。孩子们跟着吟诵,还尝试用画笔描绘诗中画面。在平仄韵律的熏陶中,孩子们不仅积累了诗词知识,提升了语言素养,更在古典文化的浸润中涵养了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让“美育”与“智育”在诗香中交融。
机器人绘画课是孩子们眼中的 “魔法课堂”。社区志愿者老师先拿出机器人模型和武器图片,细致讲解它们的造型特点。随后,老师走到孩子们身边,手把手指导他们画这些主题的简笔画。有的孩子专注地给机器人添上发光的眼睛,有的认真琢磨着武器的花纹,笔下的图案虽稚嫩却充满童趣与想象力。当一幅幅作品完成,看着自己画的威风机器人、各式武器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兴奋地和老师和同伴分享。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锻炼了绘画技巧,更在创作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启迪了创新智慧。
“五育培根,薪火相传”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团队践行社会责任的初心。未来,体育场社区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实践形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给更多孩子,让全面发展的理念持续传递,助力新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让“五育”之花在更多孩童心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