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烟的技术员(白衣服)正在给烟农们培训。张萍摄
盛夏的皖南,连片的烟田在骄阳下翻涌着绿浪,南陵县弋江镇凤洲村村民何治国轻击手机屏幕,云端操控无人机在碧浪间灵巧穿梭,将药雾均匀洒向田间。“一部手机就能当‘田管家’,生产效率翻了十几番。”何治国笑着说,“自从种上了‘智慧田’,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科技兴农,关键在人。自2005年首次在行业正式确立“职业烟农”的理念,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南烟叶”)创新职业烟农的“找选育用留”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讲诚信、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烟农队伍,持续提升烟叶生产效率和烟叶产品质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20年来,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打独斗到规模经营,这支队伍不仅推动了烟叶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成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如今,皖南烟区职业烟农由2005年的339人发展到2025年的1068人,人数增长了两倍多,实现了100%职业化。
一条具有皖南特色的职业烟农培育之路,正越走越宽。
分类施策,织牢烟农保障“一张网”
在成立之初,皖南烟叶公司就面临“谁来种烟、在哪种烟、怎么种烟”的难题。
烟农种烟积极性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种烟路上的“拦路虎”,农业模式还是靠天收的“老一套”,户均农机不足1台。
烟区要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烟农队伍。只有以职业烟农队伍培育为突破口,才能带动传统种烟模式破局。
2005年,皖南烟叶公司首次在行业确立“职业烟农”的理念,并开创行业先例,专门成立烟农服务中心,中心首要任务就是秉承“真诚服务、亲情相处”的理念,深入到烟农群体中去,回应烟农的需求和期盼,做好烟农“找选育用留”全链条文章。
“我们联合当地政府,对皖南烟区所有种烟行政村进行全面摸排,精准掌握烟农和其他农业生产主体子女的现状,深度挖掘未来5年青年烟农培育的资源和潜力。”皖南烟叶烟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00后”徐可是南陵县工山镇的一名新烟农,眼下他正带着专业化服务工人采收烟叶,与时间“赛跑”,确保“黄金叶”片片归仓。
“我是2023年退伍后返乡创业,加入烟农队伍的。”徐可说,他先后参加皖南烟叶举办的多个职业化烟农培训班,系统学习烟叶生产知识和家庭农场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也坚定了这名“新农人”的种烟梦想。
在烟站的指导下,他购买了大拖拉机、双垄机、植保无人机等一系列专用农机具。同时,他潜心钻研烟叶烘烤技术,虚心向技术员请教,短短两年时间,就考取无人机驾驶证、拖拉机驾驶证等,具备操作多种农机的专业技术,流转田块也从200亩扩大到600亩,年收入超过30万元。
壮大烟农队伍,不仅需要慧眼识珠,也要分类施策、精准滴灌。“2020年开始,我们对烟农实施星级评价,星级烟农评定有一整套详细指标及评分标准,主要包括种烟面积、烟叶质量、亩产和年龄4个方面。” 烟农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一个烟农种烟面积大于80亩,连续种烟1年及以上,即有资格评定星级烟农;而上等烟比例、烟叶亩均单产,新技术、新设备运用等方面将决定具体星级。每一年,烟农服务中心都会牵头组织星级烟农认证工作,给不同等级烟农颁发星级证书,并建立星级烟农档案。
星级评定有什么用?“我们将根据烟农星级给予相应福利待遇,增强烟农种烟信心。”烟农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今年5月15日,宣州区狸桥镇山湖村的烟农唐良兵迎来了自己45岁生日,城区烟站技术员黄力科为其送来了生日卡和生日祝福。接过生日卡,唐良兵喜笑颜开:“谢谢公司惦记我,不仅给我们修路、建沟渠、盖烤房,连生日都有福利。说心里话,做个职业化烟农真幸福!”
除了生日福利,皖南烟叶围绕烟叶生产种植、生产用工、烟农及其家属等3个方面,构建起覆盖人、财、物的三重风险防控机制,让烟农吃下“定心丸”。在全方位保障下,烟农前进的步履愈发铿锵有力。
湖北中烟的技术员(白衣服)正在培训烟农。张萍 摄
精心育才,锻造职业烟农“生力军”
盛夏之际,烈阳如火,正是烤烟采收的时节。在宣城市宣州区城区烟叶工作站,烤房群内机器轰鸣,采摘后的新鲜烟叶在这里烘烤。烟农胡正和送来的烟叶已烤制完成,金灿灿的叶片整齐悬挂在支架上,缕缕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这一炕烟烤得不错,再回下潮,明天晚上就能下炕。”烟技员查显柱对前来查看的胡正和说,“太青的烟叶下次晚点采,不然烤不出来。”
烘烤是烟叶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烟叶的品质和产品质量。入夏以来,皖南烟区各烟叶工作站烟技员顶烈日、冒酷暑,了解烟叶采烤情况,并向烟农讲解正常烟叶和病害烟叶烘烤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指导生产技术、烘烤技术、烟农服务等多举措严把采烤关,助力烟农增收。
这样的技术指导贯穿每个烟农的烟叶种植过程。“起垄移栽、揭膜培土,双打采烤……每个种烟的关键时间节点,公司都会组织线上统一培训,讲解生产技术要点。”黄力科说,职业烟农在育苗、起垄、移栽、盖膜、植保、采收、烘烤等全环节都能享受到专业化服务,实现轻松种烟。
在线下,皖南烟叶联合镇村、高校在种烟集中连片的地区共建烟农学校,组织开展职业烟农培训。同时,与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建立烟叶产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基地。每一年,烟农都会接受5天左右脱产培训,在科技园区、研究所、示范种植基地实地观摩操作,修炼种烟“功夫”。
“涨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在今年烟农脱产培训班的课堂上,徐可不仅学习了“三深一高一平衡”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以及“三段五步”的烘烤工艺,还前往沪皖科技园科普基地,还参观了基于物联网开发的虫情测报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以及实现温湿度自动控制的玻璃温室大棚,弥补了自己烟草种植理论知识的短板。
除此之外,基层烟站和服务部更是让培训四季“不断档”。“只要烟农有需要,一个电话就到。”南陵烟站烟技员高茂春说,他点对点服务7户烟农,为他们提供日常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和政策宣传,并结合每个烟农的实际情况进行纠偏。像他这样的烟技员仅南陵烟站就有18名,整个皖南烟区共有197名,众多烟技员一起构建起了烟农培训保障“一张网”。
从线上到线下,从理论到实践,皖南烟叶通过构建全程管服体系,带动烟叶产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让烟农“种得好、烤得好、收成好”。
黄渡烟站黄渡乡烟农方烈军拉着丰收的烟叶回家。张萍 摄
先锋领航,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经过培训,一大批有知识、有经验、有技能的职业烟农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助力技术推广、推动乡村振兴。
南陵县弋江镇排湾村种植大户丁小林是一名资深烟农,跟烟叶打了十几年交道。他不仅创新“烟叶+香薯”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还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
“烟叶的行垄正好为香薯种植提供了生长空间,每年6月香薯下地,既不影响采烟,还多了一笔收入。”丁小林说,145亩烟田,每亩能收300斤左右干叶,纯收入估计1700元;香薯每亩增收1000元,亩均效益可达两三千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烟叶种植从起垄到移栽再到采烤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每天都有十几位村民在丁小林的家庭农场务工,按照工作内容每天可获得100元到240元不等的报酬。此外,丁小林按照600元/亩的价格流转11户脱贫户共40亩地,每年帮助他们增收3万多元。
培育一个带头人,一个地方产业发展就有了主心骨。2020年开始,皖南烟叶提出了培育“四有”职业烟农的新举措,即按照“有可供隔年轮作的土地、有长期稳定的专业化服务队、有全程配套的农机具、有融合发展的多种产业”的标准,将种烟能手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形成“培养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示范效应。
为了让烟农钱袋子鼓起来,皖南烟区提出“烟叶+N”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烟叶产业和当地水稻、花卉苗木、农事体验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烟+稻”“烟+食用菌”“烟+紫云英”“烟+青梅”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在科技兴农方面,烟农同样当先锋、打头阵。距离排湾村不远的凤洲村,何治国从安农大毕业后,接过父亲烟叶种植接力棒,带头推广新技术、新手段,为农业注入科技力量。
打开手机客户端,无人机飞行轨迹、飞行时长、作业面积、用药量一目了然,何治国在家里就能实时监测打药情况。“昨天下午20亩地打药就用了半小时,过去至少要花3天!”何治国说。
在皖南烟叶的指导下,他不仅采购了无人机,去年还淘汰了小型起垄机,用上了双垄机,旋耕、起垄、施肥一次性完成,效率翻了三四番。“这多亏了之前公司组织的现场会,让我见识到了新农机的威力!”何治国说。
科技种烟天地宽。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设备解放了烟农的双手,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烟”的转变,烟农也从传统农民蜕变成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农人”,助推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形成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我们将推动烟农队伍更加稳定、烟农效益更有保障、烟叶生产更加‘智慧’,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和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皖南烟叶主要负责人说。
迎着初升的朝阳,烟技员和烟农忙碌的背影融入绿色的农田,烤房群内热气蒸腾,孕育着丰收的斑斓图景,职业烟农正在皖南烟叶铺就的广阔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