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慈善的一次温暖蝶变
来源: 2025-07-13 09:12:35 责编: 陈亮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唐代诗人白居易《续座右铭》中的这句箴言,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芜湖市弋江区南瑞街道江城国际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近日,该社区袋鼠师傅便民服务站完成华丽转身,正式升级为“暖弋坊——慈善小屋”,并成为“安徽省民政厅社区慈善实践点”。如何从一个便民服务的“小切口”入手,书写基层慈善的“大文章”?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暖心箱里的精准关怀

7月3日下午3点骄阳似火,志愿者们从“暖弋坊——慈善小屋”的物资存储区精心挑选物资组成“四季暖心箱”后,敲开了瑞华苑18栋低保户李师傅的家门。

装有电风扇和多种防暑降温用品的“四季暖心箱”,正是社区精准帮扶的生动写照。“我们前期走访了解到,天热了,李师傅家缺少一台电风扇,正好储备物资派上了用场。”江城国际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工办主任曹佳告诉记者,这些由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通过精准匹配后,化身一个个“四季暖心箱”,送给有需要的人群。自6月10日揭牌以来,这已是“暖弋坊——慈善小屋”送出的第11份温暖。这也是南瑞街道“温情救・换季无忧”公益慈善项目的具体实践。

“暖弋坊——慈善小屋”由袋鼠师傅便民服务站升级而来,通过精准对接社区内低保肢体残疾一、二级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有效解决他们在季节交替时的燃眉之急,是一个集慈善资源筹集、志愿服务汇聚、爱心物资调配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阵地。

在完成物资捐赠后,志愿者戴思军还细心地检查了李师傅家的水电气安全。“卫生间的灯坏了,明天我过来免费帮你们换新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江城国际社区袋鼠师傅志愿服务队的初心。

作为服务队队长,戴思军是社区居民,也是瑞华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在家居建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希望能利用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2024年1月,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他集结了一批和他一样热衷公益的志愿者,成立了江城国际社区袋鼠师傅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水电气、家用电器、家具等低偿或无偿维修。

袋鼠师傅们的志愿服务起始于此,却并未止于此。根据在服务过程中发现的居民新需求,他们不断完善优化服务项目。例如,2024年11月推出为1000户70岁以上老人家庭免费做卫生间地面防滑关爱行动,目前已有258户老人家庭受益。

截至6月,袋鼠师傅志愿服务队已吸引26位志愿者加入,上门服务逾1000户次居民。“有阵地、有资源、有人才、有氛围,这也是‘安徽省民政厅社区慈善实践点’之所以能花落于此的原因。”负责该实践点申报工作的芜湖市弋江区致行社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邱瑶如是说。

慈善小屋里的大智慧

6月30日晚上7点,在“暖弋坊——慈善小屋”,于每周一开展的“江城夜话”活动如期举行。当日活动的参与者是江城国际社区党委书记、瑞华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10栋和49栋的楼栋代表。

两位楼栋代表带来了居民反映比较多的停车难问题,他们发现在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中,小区外来车辆乱停乱放近期表现得非常突出。本着“能解决的给办法,暂时不能解决的给方向”的原则,针对这一问题,四人进行了商讨,并给出了建议:实行外来车辆登记、进入小区后的外来车辆需规范停放、车主留下联系方式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建议已于7月5日开始逐一落地,效果正在显现。

据了解,“江城夜话”活动于“暖弋坊——慈善小屋”挂牌当日启动,截至6月底共举行了4场,收集问题和建议14条,已解决问题7条。

“暖弋坊——慈善小屋”不仅是一个爱心驿站,更是社区治理的创新平台,也是江城国际社区不断创新公益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化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

“我们还通过举办慈善市集、筹集公益基金等多元形式,优化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曹佳说,“邻里乐淘淘”周末跳蚤市场活动已经举办7场,通过闲置物品售卖或交换等方式,让爱心得以传递与延续;江城国际社区筹集的“湖畔”社区公益基金已达24000元,由多家社区共建单位积极捐赠,将专项用于低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

“‘暖弋坊——慈善小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区慈善不仅是物资的传递,更是社区治理的新引擎。”曹佳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邻里互助的温情与社区共治的智慧完美融合。

发稿前夕,戴思军告诉记者两个好消息:7月4日,低保户李师傅家的灯换好了;7月5日,位于沐荷园社区的袋鼠师傅便民服务站开门服务。

从一盏灯到万家灯火,从一个站到爱心网络,这里正在发生的、即将发生的每个温暖故事都在诠释着“行之贵日新”的深刻内涵,让慈善之花在寻常巷陌间悄然绽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