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些被踩出来的小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泥泞难行,现在修成平整的水泥路,出门舒心多了!”近日,合肥经开区临湖中心卧云社区的居民们望着小区内新修整的道路,难掩喜悦之情。这条看似寻常的便民路,正是卧云社区以精细化管理理念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通过“五百”走访捕捉群众需求,将小区内被踩踏出的“自然路”系统改造升级,既解决了出行痛点,更探索出“柔性治理”与“规范管理”并重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城市管理的精度,藏在对细节的洞察里。在前期“五百”走访中,卧云社区党委发现一个治理矛盾点:部分小区绿化区域因居民高频通行形成土路,既影响出行安全,又造成绿化植被持续受损。这一“民需”与“管理”的冲突,成为社区践行精细化治理的切入点。不同于简单禁止或放任不管,社区党委认为:“群众用脚踩出的路,本质是对‘便捷通行’的需求表达,治理者要做的是顺应合理需求,用科学方式规范引导。”
如何在“便民”与“管序”间找到平衡?社区打出一套精细化整治“组合拳”。第一步是精准摸排底数,由小区支部书记带队下沉,组织网格长分片逐区巡查,结合居民反馈标注出“使用频率高、绕行距离远”的核心路段,避免“一刀切”式改造浪费资源。第二步是联动协同治理,主动对接物业公司共享管线分布、绿化规划等数据,共同制定“最小干预”方案:道路宽度控制在1.2米左右,既满足两人并行需求,又减少对绿化的侵占,兼顾美观与生态功能,构建起“社区主导、物业协同”的治理闭环。
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把控,更显精细化管理温度。社区通过微信群、公示栏等渠道收集居民对施工时段的意见,最终将作业时间定在工作日非休息时段,避开早高峰送学、午休及晚间休息时段;针对老年居民关心的“施工扬尘”问题,要求施工方每日定时洒水降尘,并在收尾阶段同步补植麦冬等耐阴植被,让“修路”与“复绿”无缝衔接。社区还安排党员志愿者全程驻点,实时协调解决管线避让、材料堆放等问题,将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如今,改造后的便民路成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展示窗”:1.2米宽的水泥路蜿蜒穿过绿化带,既保留了居民习惯的通行轨迹,又以整齐的路缘石界定边界,彻底解决了“踩了又种、种了又踩”的治理怪圈。居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困扰,小区绿化覆盖率较改造前提升了,实现了“通行便捷”“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三重效益。
“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看不见’的细节里下功夫,在‘群众有感’的小事上见真章。”卧云社区党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这种“需求导向、精准施策、柔性治理”的理念延伸到非机动停车位规划、垃圾分类等民生领域,用“绣花功夫”绣出社区治理新图景,让城市管理的精度转化为群众的幸福度。(陆艺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