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黄湾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和美乡村为载体,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基础设施、产业特色、生态宜居,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你看,这是正在建设的农机大院,5月中旬就已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4352.5平方米,包括农机维修库、大、小型农机车棚、仓库等设施。建好后,将有效缓解安置点农机乱停乱放、机械维修等问题。”黄湾乡党委副书记李根茂说。
2014年以来,黄湾乡先后迎来“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迁至安全区,“人水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工程涉及的4个村(社区)3000余户的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村民们有序搬入新居。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公交站、中小学、银行、超市、卫生院……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安置点占地只需2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居住生活,这里距离原来的村庄只有几公里,搬迁后的村庄部分复垦成耕地,实现了安全有保障,生产生活两不误。
促进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大棚西瓜目前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大棚面积约96亩,亩产量约5000斤。大棚还种有毛豆,现在也可以销售了,每斤约1.8元。”大新村种植户陈士法介绍道。
发展蔬菜瓜果大棚产业是黄湾乡谋划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湾乡发挥沿淮多临水、土地多沙质的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土地流转与“企业+农户”相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西瓜、花生、芡实、豆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引导、带领群众增产增收。同时,利用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移民迁建之机,持续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人口的聚集,商机也多了起来,村民们有的开起了饭店、有的做装修、有的代理快递,产业多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黄湾乡围绕豆制品加工特色产业,谋划建设占地约200亩的小微创业园,形成集生产、加工、展示、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提升人居环境,扮靓乡村底色。黄湾乡依托乡镇总体规划,形成了“一心一轴两片区”的乡域空间结构。同时,以农村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清运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乡7个村(社区)均已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有效管控。2024年,完成改厕100户,启动黄湾社区中心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建立“环长制”“河长制”“林长制”,强化花园湖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着重开展河湖四乱巡查,拆除水源地保护区违建围网、清理河湖垃圾,完成造林任务50亩。目前全乡处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花园湖湿地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成为乡村常态。(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