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常龙正在接受实践队员采访 刘芦蕊 摄
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村民左常龙,因意外事故失去一只手臂,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长期照料,其中一个女儿正在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一个人的肩头,生活一度深陷困境的泥潭。
2019年,当地村“两委”根据其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段月路卫生、三山红色纪念馆清洁及旅游公厕维护。独臂作业加上工作生疏,起初他倍感吃力,“一只手难免做不好。”左常龙坦言。但他坚信“不能懒”,把工作视为业余爱好,“再苦,也要当成乐趣!”每天工作五小时,从生疏到熟练,动作越来越利落。这份工作带来的稳定收益,让他的日子逐渐走出阴霾,“吃喝再不用愁了”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
当游客为整洁环境点赞时,他干劲更足:“游客舒服,我就有劲!”他朴素的愿望铿锵有力,“我希望我的工作不仅能让游客满意,也更让村干部满意,让党满意,让国家满意!”
兴隆镇为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致远说道,“我们村干部在了解左常龙的情况比较困难后,积极寻找办法,给予他相应的政策帮扶,设置了公益岗位。”与此同时,乡、镇到县干部,频繁走访,关心日常生活、给予鼓励。“我很感谢村镇干部们的辛苦付出!他们细心指导,不断鼓励,切实为我着想。”持续的帮扶,让左常龙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国家的温暖,也让他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
实践团队在结束采访后合照 刘芦蕊 摄
左常龙的故事是千万奋斗者的缩影,一个精心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不仅提供了“饭碗”,更是党和政府织就的“兜底网线”,使无数像左常龙这样身处困境却心怀希望、勤劳肯干的残疾人,也能谱写出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