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见过的爷爷,真是太像了!感谢你们让我‘见’到了他……”近日,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梅龙社区,方瑛烈士孙子方国超手捧爷爷的画像,泪水浸湿了眼眶。今年以来,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为池州籍烈士画像”活动,发布“为烈士绘制画像、送烈士画像回家”线索征集通知。目前,已征集烈士画像需求23个,该学院师生志愿者已全部完成烈士画像绘制工作。
方瑛烈士,贵池梅龙人,新四军挺进团第二大队大队长,1941年,与日军作战中头部中弹牺牲,时年37岁,生前未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前不久,该学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志愿者马宝军到方瑛烈士家属家中,依据烈士亲属的回忆完成了方瑛烈士画像。据悉,方瑛烈士已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在池州市,与方瑛烈士情况相同的烈士共有236位。他们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壮烈牺牲,却因种种原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同志告诉笔者,为圆梦烈属心中的缺憾,他们积极与该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团队开展“为烈士绘制画像、送烈士画像回家”活动。组织人员辗转20个乡镇(街道),查阅上千份历史资料,遍访烈属以及烈士的亲属战友和相关人员。
池州市地处安徽西南部地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池州有数千名优秀儿女先后加入地方武装组织,很多人为此流血牺牲。近年来,池州市一直不断探索创新。他们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工作,广泛开展“红色守护”行动,挖掘整理100余名烈士红色故事,编纂《池州英烈故事汇》,联合当地媒体开设“红色革命故事”专栏,广泛宣传英烈精神。
“这次像,太像了!爸爸,我终于见到您的样子了,现在这张画像就很像我弟弟,可惜前不久他走了。”定稿成形志愿者潘宏宇激动地说。听说贵池区乌沙镇丰庄村汪秀璋烈士的画像已成稿,笔者跟随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和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行12人,来到了汪秀璋烈士女儿汪纯花家里,当画像送到88岁高龄汪纯花手中时,这位耄耋老人“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老伴肯定不相信,这辈子还能再见到我的父亲,太谢谢你们了!”汪纯花捧着画像,动情地说。
汪纯花家住贵池区乌沙镇丰庄村,育有一双儿女,双下肢风湿长期发痛,行动不便,在家种地为生,子女们轮流对她进行生活照顾。“烈属看见画像,如获珍宝一般,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有责任弘扬英烈精神、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跟随笔者一同前来的志愿者方小琴在笔记本扉页上写道:“正是因为一代代英雄烈士的牺牲奉献,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红色传人,我们要高擎英烈的精神火炬,踏着英烈的足迹奋勇前行……”
为了尽快完成烈士画像工作,暑假期间,安徽师大“红色青春守护人”团队22名师生志愿者,集中4天时间,以搜集资料作为参考,通过开展视频连线烈属、走访了解群众、查阅党史资料、综合多人描述,完成了方瑛、汪秀璋、章文祥、徐完美等23位池州籍烈士画像绘制。
笔者见到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学生袁家佳时,他正在根据吴财堂烈士的儿子吴小有的描述勾勒烈士肖像轮廓。一支画笔、一个画板,根据烈士儿子吴小有的描述及大量资料的补充说明,袁家佳根据他的建议,再一遍又一遍地修正调整,吴财堂烈士的相貌逐渐呈现。
“这是我第一次绘制池州籍的烈士画像,能够用自己的画笔,让亲属重新见到烈士的样貌,感到非常荣幸。”大学生志愿者武楚楚说。
此次活动是对英烈亲属的慰藉,更是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庄重实践。画笔无言,却让信仰的力量与历史的温度在纸墨间永恒流淌。
师生志愿者们秉持着对烈士的敬仰,与烈士亲属深入交流、反复推敲,凭借精湛技艺与满腔热忱,仅用三天时间,精心手绘复原23幅池州籍烈士画像,将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赠送给烈士亲属。
“无数英雄浴血奋战、光荣牺牲,为我们带来今天的美好生活。英雄已经远逝,但是我们作为后人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领导告诉笔者,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面向全社会公益征求“为烈士画像”的需求,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团队,开展“为烈士绘制画像、送烈士画像回家”活动,帮更多的烈士亲友圆梦。(朱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