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关怀计划:绘就“家门口”的幸福养老新图景
来源: 2025-07-01 09:31:01 责编: 王霞

清晨7点半,合肥市竹荫里社区的一栋居民楼里,92岁的陈文仙老人听到楼道里规律的“咚咚咚”三声敲门,眼角笑意不自觉地漫开来:“晓梅又来啦!”这每日准时响起的敲门声,恰似三里庵街道“银龄关怀计划”的温暖注脚,传递着关怀与守护的力量 。

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高龄老人“三怕”——怕突发疾病无人知、怕意外跌倒难救助、怕生活需求无人应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三里庵街道以合肥市特色助老项目“窗帘之约”为契机,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居家养老与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新路径。通过聚焦老年人健康福祉、促进社交互动、提供个性化情感陪伴,推出精细化、亲情式便民服务体系,精心打造“15分钟助老服务圈”,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准、专业、智慧的养老服务,稳稳托起幸福晚年。

织密守护网络 “银龄关怀”破困局

三里庵街道以“银龄关怀计划”为纽带,在老城区构建起特殊群体立体守护网络。街道下辖6个社区,实有人口8.9万余人。经“地毯式”摸排与智慧养老数据库比对,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9.9%,其中高龄老人3046人、重度残障人士271人等特殊群体不容忽视。街道通过走访倾听独居、高龄老人心声,建立“一户一档”动态台账,按需梳理安全、健康、情感等需求,为提供精细化服务明确方向。

志愿者张晓梅的挎包里,始终装着“五件套”——结对老人专属钥匙、便携医疗包、服务记录本、应急联络卡和当日代购清单。“陈姨怕冷又有关节炎,我每天都要摸摸她家电热毯温度,看看厨房有没有热乎气。”翻开她的服务记录本,密密麻麻记载着陈文仙老人每日血压值、用药情况和生活需求。从代购生活用品、取快递,到协助申请智能拐杖、安装防滑地垫,每一次敲门声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贴心帮助。

街道推行“党建 + 志愿”双轮驱动模式,组建12支共195人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依托“银龄关怀计划”,建立“五个一”标准化服务体系(每天一次问候、每周一次走访等),配套“幸福积分”评估与“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动态监测服务质量。目前,首批81名特殊群体已纳入服务范围,智能监测设备使老人居家安全风险降低35%,健康服务覆盖率提升40%。

三声敲门约定 健康关怀“零距离”

“银龄关怀计划”不仅为老人送去生活所需,更将健康关怀送到身边。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联合周边医疗机构,打造“家门口的健康医疗站”。社区“银龄关怀计划”合作单位中的专业医护人员,常跟随结对志愿者敲门入户,携带便携式心电图机、血氧仪等设备,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更新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病老人,医护志愿者依据最新诊疗指南,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对行动不便老人主动上门服务。73岁的失独老人朱大爷患有高血压,医护志愿者小鹿每周都会准时上门,为他调整用药方案,仔细询问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指导其合理饮食和运动。

5月21日清晨8时,社区“红色求助热线”接到独居老人罗锐敏虚弱的求助电话。志愿者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初步评估,紧急联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全程陪同挂号、问诊、检查,及时缓解了老人病情。

除日常健康监测外,社区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医护人员通过敲门入户通知活动信息,讲座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防治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知识培训。义诊时,医生为老人进行视力、听力、骨密度等全面身体检查,并给出专业医疗建议。同时,社区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老人突发疾病时,能迅速通知家属并协助转诊,确保救治及时。

凝聚社会合力 多元服务"暖人心"

为满足老人多元需求,“银龄关怀计划”整合辖区医疗、高校和社会组织资源,联动“医路同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爱心华佗社等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安全守护、健康关怀、情感陪伴、文化娱乐、便民生活五大类服务。

在西园新村王奶奶家中,志愿者为她测量血压:“高压132,低压80,比上次好多了!”志愿者刘淮强边记录边叮嘱按时服药。这已是该志愿服务队第30次健康走访。随后,志愿者又蹲身检修房间电器,为老人换上新灯泡。针对梅雨季潮湿问题,志愿者安装防滑垫、改造6处老化线路。独居的刘奶奶摸着新灯泡感慨:“孩子们在外地工作,多亏这些‘党员管家’,让我在老房子里住得安心又舒心。”

此外,志愿服务队将健康讲座搬到居民“家门口”,邀请专业医生讲解养生知识,助力老人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志愿者陪同老人参加包粽子、送温暖等社区活动,让老人们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陈正 孙雨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