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桑营镇
桑营镇:大爱无言四十载 孝善撑起一片天
来源:高士彬 2025-07-01 08:53:02 责编:方欢 胡明兵 喻寒松

在太和县桑营镇闫寨村的一个普通村庄里,提起闫素彩,无人不竖起大拇指。1963年12月出生的她,用四十余载的坚守与付出,书写着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她以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多重家庭责任,用无私的爱与坚韧,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十里八乡广为传颂的道德楷模。

闫素彩的公婆已85岁高龄,年老多病,需要人长期照顾。婆家兄弟四人,其他兄弟或外出务工,或忙于工作,难以在老人身边尽孝。面对这样的情况,闫素彩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担起了照顾公婆的重任。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早早起床,为公婆准备营养可口的早餐。担心老人牙齿不好,她总是把饭菜煮得软烂适中;考虑到老人身体虚弱,她变着花样为老人补充营养。饭后,她会耐心地陪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身体状况。

给公婆洗漱、擦拭身体、更换衣物,这些繁琐的护理工作,闫素彩做得细致入微。公公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她每天定时提醒老人服药,仔细记录老人的身体反应。婆婆腿脚不便,行动困难,她就搀扶着老人慢慢散步,帮助老人进行康复锻炼。遇到老人身体不适,她更是第一时间送医治疗,日夜守候在病床前。

在照顾公婆的过程中,闫素彩从不喊苦喊累。农忙时节,她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依然会先去看望公婆,确保他们一切安好。即使再累,她在老人面前也总是面带微笑,不让老人为自己担心。她的付出,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闫素彩不仅在照顾公婆上尽心尽力,在处理妯娌关系上也展现出了智慧与胸怀。婆家兄弟四人,妯娌众多,但她们的大家庭却始终和和睦睦。闫素彩深知,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她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位妯娌,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从不计较得失。

生活中,她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遇到矛盾和分歧,她总是耐心沟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一次,一位妯娌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家人产生了矛盾,情绪十分低落。闫素彩得知后,主动找到她,耐心倾听她的烦恼,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她排忧解难。在她的调解下,矛盾很快得到了化解,妯娌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闫素彩常说:“都是一家人,没必要为了一点小事伤了和气。”在她的带动下,妯娌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亲如姐妹。她们共同操持着大家庭的事务,遇到困难一起商量解决,分享喜悦,分担忧愁。这个大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和谐典范。

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因为闫素彩的善良和付出而减轻。她的丈夫因残疾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家庭的生计和各种事务,几乎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毅力,成为了家里地里的一把好手。

在农田里,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她样样都做得十分出色。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还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家庭副业,养鸡养鸭,种植蔬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碌,直到深夜才休息。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起了这个家,让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在忙碌于家庭事务和农事的同时,闫素彩也没有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培养孩子成才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尽管生活艰辛,但她始终坚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和坚韧,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在她的教导下,两个儿子从小就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学习刻苦努力。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闫素彩默默承担着生活的一切压力,从不向孩子抱怨。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两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们怀揣着报国之志,毅然投身军营,经过多年的努力,都成长为部队军官,为国家输送了宝贵的军事人才。

闫素彩不仅对婆家尽心尽力,对娘家也是一片赤诚之心。母亲因脑出血瘫痪后,娘家兄弟都因在外务工无暇照顾。得知这个消息后,闫素彩没有丝毫犹豫,又把母亲接到了身边。从此,她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比照顾公婆更加辛苦。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闫素彩每天定时给母亲翻身、拍背,防止母亲生褥疮;为母亲擦拭身体,保持皮肤清洁;耐心地给母亲喂饭、喂药,细心观察母亲的身体状况。为了让母亲心情愉悦,她还经常给母亲讲村里的新鲜事,陪母亲聊天解闷。

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闫素彩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夜里,她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起来看看母亲,生怕母亲有什么不适。尽管生活如此忙碌和艰辛,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常说:“父母养我小,我养他们老,这是我应该做的。”

四十余载,闫素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的事迹,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她的精神,如同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她是家庭的顶梁柱,是邻里的好榜样,是社会的正能量。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和弘扬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让温暖与爱洒满人间。(高士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