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楼下“噪音愁” 社区调解化“邻里忧”
来源: 2025-06-30 11:00:56 责编: 王霞

“现在楼上动静小多了,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家住邓店社区西宸原著9栋的李师傅近日难掩笑意。此前,因楼上住户孩子在家跑动频繁,楼板传来的声响让楼下的李师傅备受困扰,两家一度为此争执。如今,在蜀经开司法办和社区调解员的介入下,这场持续半个多月的“噪音风波”顺利化解,邻里关系也重归和睦。

耐心倾听:找准矛盾“症结”

事情要从半个月前说起。李师傅找到社区居委会,反映楼上王先生家孩子白天在家玩耍时,跑跳、搬椅子的声音频繁且响亮,自己年事已高,在家休养时总被打扰,多次上楼沟通却收效甚微,双方甚至吵了起来。

社区调解员小吴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楼上王先生也满是委屈:“孩子才5岁,正是好动的年纪,总不能一直绑着吧?我们已经尽量管了,但有时候实在看不住。”小吴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巧搭桥梁:用共情解开“心结”

为了化解矛盾,小吴决定“分步走”:先是单独与李师傅和王先生聊天,倾听各自的难处—李师傅需要安静的休养环境,王先生则希望孩子能自由活动。随后,小吴组织两人在社区调解室见面,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先分享了几个类似的邻里调解案例,让双方看到“各退一步”的可能性。

接着,小吴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王先生在家中铺设隔音垫,给椅子腿贴上静音贴;孩子玩耍时,尽量安排在客厅地毯区域,避免在卧室、书房等靠近楼下休息区的地方跑跳;双方约定每天的“静音时段”,如午休12点至14点、晚上21点后尽量保持安静。

换位思考:重拾邻里“温情”

听到这些兼顾双方需求的建议,李师傅和王先生都松了口。王先生当场表示会尽快准备隔音材料,多留意孩子的活动;李师傅也体谅到“孩子小难免好动”,表示愿意多一份包容。随后,在小吴的见证下,两人还一起签订了一份“邻里降噪小约定”。

几天后,小吴再次回访,李师傅笑着说:“效果真不错,声音小了很多,前两天楼上还送了自家做的包子,这不就和好了嘛!”王先生也说:“现在和李师傅碰到会主动打招呼,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社区负责人表示,楼上楼下的噪音纠纷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社区将持续关注邻里矛盾,用耐心、细心和同理心当好“润滑剂”,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们,在相互理解中守护好共同的家园。(胡炎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