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合肥市蜀山区荷叶地街道浅水湾社区的志愿者黄毅群,准时给老人卢文英发送了一张“早上好”的问候图片,片刻之后便收到对方回复的“谢谢!早上好”。这样的对话已经成了他俩的日常。
自4月合肥市全面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以来,蜀山区荷叶地街道积极响应,不断丰富“窗帘之约”的形式和内涵,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托起老人的幸福晚年。
志愿服务延伸“平安触角”
“欢迎欢迎!你们又来啦!”6月20日上午9点,看到准点到来的志愿者,嘉和苑小区居民、99岁老人黎应金一边热情地挽过志愿者的手,一边笑着。
志愿者吴瑞是老人家的常客,一进门就熟稔地絮叨起家常:“最近腿脚怎么样?胃口好不好?睡得可踏实……夏天蚊虫多少出门,有事您打我电话。”
跟老人叮嘱了一阵,他从随身带的小推车里拿出两袋大米,跟老人的女儿何大姐嘱咐道:“平时注意营养均衡,老人家肠胃不好,多煮点粥,软糯好消化。”何大姐边点头边说:“感谢社区对我娘的关照,你们太贴心了!”
在嘉和苑社区,这样的暖心时刻每天都在上演。“社区困难老人、孤寡老人多,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赵袁霞说,社区共有700多名老人,其中一大半集中在嘉和苑小区,仅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140人。
为了护航老人幸福生活,社区打造“1+1+2+2+N服务模式”。“我们依托1个居民活动中心、1个志愿服务队、2个社会服务组织、2个为老服务项目、N个银龄守护者,全面织密守护网。”说起为老服务,赵袁霞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组建了一支由社区退休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人熟地熟,个个都是热心肠,每次开展志愿活动都是他们打头阵。”
今年60多岁的王秀萍就是志愿者中的一员,早上走访老人后,她回到居民活动中心,看老人打牌。“我2019年加入志愿队伍,小区90%的老人我都认识。”王秀萍告诉记者,“平时谁没来打牌听戏,谁家有困难了,我们就问问子女情况,尽量帮帮忙。”
这种通过居民为老人平安“打卡”的模式推动社区构建起熟人社会网络,让每个老人的情况都能被动态掌握,构建起“居民互助-社区响应-家庭联动”的三重保障。
如今,嘉和苑社区去年翻新的居民活动中心成了老人的“第二个家”;月月不重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们的生活有滋有味;来自社工组织、爱心企业的米面油每年定时送到高龄独居老人家中;老人们吃饭有优惠、理发少花钱,有了烦心事就往社区跑。
该社区老有所乐的秘诀就藏在志愿者的每一次走访、每一次招呼里。“只要服务的触角足够多、足够深入,尊老爱老、邻里和谐的社区氛围自然就有了。”赵袁霞说。
“清尘行动”守护银龄安康
在浅水湾社区,“清尘之约”也成为养老帮扶模式探索的生动注脚。
每天清晨7点,明珠创世纪花园的楼道里都能看到一抹红色的身影,自治小组组长林环轻手轻脚地将独居老人门口的垃圾袋收走,随后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301室黄奶奶垃圾已清。”
日前,社区党委通过“党员志愿先锋队”“乐邻志愿服务队”走访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或突发疾病,常出现垃圾堆积数日无人清理的情况。“一袋滞留的垃圾,可能藏着老人潜在的困难。”社区党委书记朱爱娣说,基于此,社区创新推出“清尘之约”行动,聚焦“家门口的守护”,通过观察老人门口垃圾是否按时清理,精准捕捉潜在风险。
社区志愿者与老人达成默契,每天清晨将垃圾放在门口,若连续两日未清理,将启动应急响应流程,及时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近日,家住明珠创世纪花园小区的李奶奶因身患脑动脉瘤,行动不便,不慎摔倒在家。依托“清尘之约”,志愿者林环发现情况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成功救助老人。
与此同时,每天清晨的一句问候也温暖着老人的心。志愿者黄毅群向记者展示与86岁老人卢文英的聊天记录。“每天都问候,从不间断,有空我就上门看看。”她说,这种温馨守候已经在二人之间形成了默契。
“去年老头子走了,还好黄大姐经常来看我,帮助我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6月20日,说起志愿者的关照,卢文英忍不住泪湿眼眶。她热情地拉着黄毅群坐下,骄傲地展示老照片和老伴生前留下的书法作品。“谢谢你们常来陪伴,家里热闹多了。”临走前,老人依依不舍地说。
除了志愿者,黄毅群还有一个身份——社区老年学校副校长。据了解,2018年浅水湾社区开办老年学校,开设书法、舞蹈、绘画等8门课程,丰富辖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从老年学校里挖掘热心的老年学员成为志愿者,让低龄老人守护高龄老人,目前吸纳志愿者五六十人。”黄毅群说,在社区指导下,她成立“乐治文明巡查队”,每天早晨走访看望空巢老人,为他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如今,社区又推出“晨夕之约”暖心项目。通过清晨加傍晚的双重守护,实现平安“不断档”。
社企联动助力温情加码
嘉和苑社区和浅水湾社区为老服务的创新实践正是荷叶地街道落地“窗帘之约”的一个缩影。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街道持续拓展养老服务半径,护航银龄安康。
“自‘窗帘之约’行动推广以来,我们‘地毯式’摸排街道高龄老人、空巢老人、重度残疾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荷叶地街道社区建设部工作人员阚洁介绍,目前共摸排45个小区,6237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实现“一人一档”,28人被纳入“窗帘之约”精准服务对象,从助餐、助医、助急等方面织牢困难群体服务保障网络。
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困难群体,如何打通关爱服务“最后一米”?“街道依托民政局拨付的资金,签订第三方社会工作组织开展养老帮扶活动,为‘助老’注入专业力量。”阚洁说。
蜀山区民生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吕寒目前正在金荷社区社工站驻点办公。自街道与该社工服务社合作以来,共有4个社工在不同社区间轮流驻点,协助社区孵化志愿团队、开展为老服务。
“除了和志愿者一起定期开展‘敲门’行动,我们结合社区特点和困难群体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服务。”吕寒进一步解释说,“比如金荷社区低龄老人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我们主要开展文娱类活动,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红四方社区老年群体主要为高龄老人,我们的服务重点聚焦普惠健康,如便民理发、义诊、反诈宣传等。”
除了直接提供为老服务,服务社在爱心企业和社区间牵线搭桥,凝聚更多助老力量。“我们积极与企业对接,争取资金和人员支持,在端午、重阳、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包粽子、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并反馈社区和居民的意见需求,让养老服务真正落地。”吕寒向记者说。
服务有力度,守护有温度。“窗帘之约”逐渐成为街道社区工作者和全体居民的共识,守望相助、邻里关爱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关怀网络,稳稳托起老年群体的幸福。
据介绍,近期,荷叶地街道将联合华润燃气、蜀山供电分公司,上门为28户“窗帘之约”精准服务对象检查用气用电安全。下一步,街道将以“窗帘之约”为纽带,积极链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拓展服务范围和内容,让“老有所依”在细节中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