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界首市顾集镇积极开展“板凳会”,用这种不设主席台、不用发言稿,几条板凳围成一圈,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唠家常、解难题的方式,逐渐成为该村基层治理的新方式。
面对面听声,化“被动接单”为“主动破题”。没有会议室里的层层汇报,没有繁琐的文件往来,大家坐着小板凳,或在农家庭院,或在农户家中,一群人围成一圈,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群众反映村内部分路段路灯损坏,失去照明效果,影响出行;有的提出部分河道存在堵塞,对防汛排涝产生影响;还有的表达出对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的渴望。村干部认真倾听,详细记录,问题解决的进度条被现场拉满。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以往干群之间的沟通壁垒,村干部真正融入群众,搭建起了一座“干群连心桥”,主动精准地把握群众需求。
点对点议事,化“群众说事”为“治理妙招”。流动的小板凳,走到哪儿就议到哪儿,说的都是百姓关心的大事,议的都是村庄发展的热事。大家围坐在一起,针对提出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在讨论机耕路影响周边群众通行的纠纷时,有村民建议采用碎砂石子铺路,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及时快速地化解双方矛盾。关于村庄绿化和健身活动场所,村民纷纷表示可以利用现有的一块绿地进行改造,安装部分健身器材,打造成村庄口袋公园,既能实现环境绿化美化,还能丰富周边群众的业余生活,一举多得。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凭借着对乡村的热爱和自身的生活经验,为解决各类问题贡献了诸多金点子和小妙招。畅所欲言的“板凳会”,充分尊重村民话语权,干部当起了听众和解答员,集群智、聚众力、出实招,不仅凝聚了村民的智慧,还增强了大家参与村级事务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面对面接单,化“问题清单”为“幸福账单”。“板凳会”不仅仅是讨论问题,更加注重解决问题。对于能当场答复的,村干部依据政策和实际情况现场给出明确答复;对于需要后续处理的,现场制定解决方案,实行问题诉求“销号式”管理,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将推进、落实情况每月底在村公示栏进行公示,坚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例如,针对村民反映的涵管破损影响通行和排水问题,会后村“两委”迅速安排人员进行实地勘察,紧急制定修复方案。破损的涵管被更换,堆积的杂物被清空,工人们昼夜两班倒,当天啃下了“硬骨头”。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板凳会”带来的变化,问题解决了,幸福感油然而生。(陈晓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