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文明创建
肥东织密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民生保障网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高桢 王明甫 2025-06-13 16:13:08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张文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特别是高龄化的到来,如何为城乡高龄特困人员?肥东县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织密特困人员分散供养这张民生保障网。

作为社会救助领域的城乡特困供养,一直以来都是肥东民政救助的重点。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特困供养对象6184人,其中,集中供养已由政府全部兜底,分散供养的5204人主要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2个园区的252个城乡社区。为解决分散供养对象存在的做饭难、洗衣难、看病难等问题,肥东县依托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8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1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织密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民生保障网。

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划分监管服务网格,网格员对属地居民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特困人员“一人一档”信息库。通过线上大数据比对(医保支出、收入变动等)与线下入户核查,实施“红黄”双色预警监测,对低收入群体重点跟踪。今年以来,累计新增64人、死亡等核销242人,累计保障31322人次,发放特困资金共3834.72万元,实现“应养尽养、应退尽退”。

资金保障,分类施助。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分类补贴。为分散供养特困对象发放基本生活补助资金2771.66万元、分散补发40.67万元、分散照料护理补贴资金(个人)203.05万元、分散照料护理补贴资金(第三方机构)45.74万元。

贴心服务,照护到户。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生活需求,创新推出“四助一访”服务体系,即在特困人员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设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基本生活设施和娱乐器材,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增强分散特困人员的获得感。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为特困人员购买“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解决住院陪护难题。为所有分散特困人员签订四方监护协议,由乡镇老幼专干监督亲友或村(居)委会履行日常看护、住院陪护等责任,严格执行“周探访、月抽查”制度,重点对象确保“户户见、人人见”。

抓好培训,专业赋能。开展县乡村三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覆盖照料护理员、民政专干等岗位。在252个社区配备民政专干,形成“民政干部+专业社工+邻里互助”的服务梯队,破解分散供给难题。引入互联网+智慧养老,建立县级智慧养老平台,整合18家养老机构、81个社区站点数据,实现“服务需求一键下单、服务过程全程追溯”。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运营+村民互助”的多元供给模式,孵化本地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益邦社工”“大孝援通”等社会组织加盟,为35个社区2000余名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鼓励低龄健康村民参与特困对象帮扶,积分可到本村“道德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未来服务。该县古城镇村民组建了“助老队”,为37名特困老人提供送餐、代购等服务。

兜底保障,品质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分散特困对象近3万人次。第三方调查显示,特困对象对“助医助急”服务满意度达96.5%。该县民政局还通过“资金分类发放、动态精准管理、三方监护协议”等制度设计,破解了传统救助“一刀切”和监管缺位问题。审批权限下放乡镇,救助时效提升70%以上。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老人少奔波”,服务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

黄一志是肥东县包公镇青春社区的一名分散居住的特困老人,腿脚不方便,粮油补给成了烦心事。社区志愿者徐凤香得知后,定时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让老人非常满意。社区党委书记黄磊表示,2020年组建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主要针对社区分散居住的特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志愿者按照“窗帘之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及时解决民生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