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大溪河镇
马山村稻蛙共养,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来源:周朝 2025-06-10 16:46:55 责编:李伟 许梦源 张文洲

微信图片_20250610161909

在六月的暖阳下,凤阳县大溪河镇马山村绿意盎然,稻蛙养殖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作为全镇生态农业的示范项目,马山村的稻蛙共养模式正以科技赋能、生态循环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走进田间,插秧机在平整的水田中往来穿梭,秧苗托盘育秧技术让秧苗整齐如列,根系发达、成活率高。与传统育秧相比,托盘育秧不仅节省人力,更实现了秧苗的标准化培育。庆学礼熟练地操作着机械,他笑着说:“以前人工插秧累人不说,效率还低,现在用机器一天能插几十亩,秧苗间距均匀,长势更好。”

微信图片_20250610161855

不远处的水田里,密密麻麻的青蛙卵已孵化出蝌蚪,小黑点在水中灵活游动。这些“稻田卫士”未来将承担起生物防治的重任,吃掉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养殖户庆学礼指着田埂上的防护网介绍:“我们采用‘稻蛙共生’模式,水稻为青蛙提供遮蔽和食物,青蛙则守护稻田,形成天然生态链。这样种出的稻米绿色有机,青蛙肉质也更鲜美。”

稻蛙养殖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在这里,水稻为青蛙提供栖息地,青蛙则以稻田里的害虫为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马山村的村民们积极探索这一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610161839

据养殖户庆学礼介绍,稻蛙养殖有着可观的经济效益。青蛙肉质鲜美,市场需求大,而生态种植的稻米也备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基地每年可产青蛙50万斤,产值800多万元;每年产稻7.5万斤,产值75万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马山村的稻蛙养殖规模逐渐扩大。

近年来,大溪河镇积极探索绿色“稻+”综合种养模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农民就近增收,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致富渠道,着力破解乡村发展瓶颈难题,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周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