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考古在探索文字起源中的作用吗?”“你们知道我们家门口的双墩遗址公园最吸引大家的是什么?”5月30日下午,这是端午假期前一个普通日子,但因为考古专家的介入,蚌埠第八中学阶梯教室内,180多名同学,面对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徽考古队队长张东的一连串提问,大家既好奇,又不解。“这是怎样的一堂课?怎么有这么稀奇古怪的问题?”
同学们互动踊跃
当天,第四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5场走进蚌埠第八中学。张东队长通过自己多年对蚌埠双墩的研究,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探秘双墩遗址出土的700多个表达美好的刻符,一起走近7300年前的双墩先民。
很多史前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前身
“同学们,我们现在写字都是写在纸上,在没有纸张之前,我们古人把文字刻在大龟腹甲和牛肩胛骨上,这也是甲骨文的由来。”当天,张东从文字的起源讲起。张东介绍,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专家研究发现甲骨文是非常系统和成熟的文字体系,目前已经识别了约1500个单字,还有3000多个单字未被识别。根据这些文字材料,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商代社会的认识。
蚌埠双墩出土的大量刻画符号
文字是什么?现在的定义是记录与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张东说,其实在商代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之前,有很多的史前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前身。如河南舞阳贾湖和浙江义乌桥头发现距今8000~9000年龟腹甲“目”形符号和彩陶“日”形符号。在安徽蚌埠双墩和陕西西安半坡,发现距今6000~7000年前的大量陶器刻画符号。其中蚌埠双墩遗址发现刻画符号约700件。这些符号内容丰富,有动物、植物等象形类,还有很多几何形类,相比西安半坡的刻符来看,更加形象生动。
另外,在安徽尉迟寺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等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刻符,这些符号和之前的相比,更加成熟。山东邹平丁公、江苏高邮龙虬庄、山西襄汾陶寺三处遗址,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成篇”的符号,这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字从表意向书写迈出了一大步。张东说,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古为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物质载体的观察视角。
7300年前扬子鳄曾是蚌埠双墩先民的盘中餐
对于蚌埠双墩遗址,很多人都充满好奇。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这里出土如此多的刻画符号有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感。据了解,双墩遗址的发现源于1985年的一次文物普查。当时, 蚌埠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双墩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村民在耕作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画符号的陶片,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后,考古人员在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蚌器和骨器等。
其中发现的约700件具有表意功能的陶器刻画符号,数量之多在以往的史前遗址中极为罕见。这些刻画符号被称为“双墩刻符”,它们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描绘能力,并且具有记事记数的文字功能,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蚌壳、螺蛳、网具等和水有关的生物及渔猎工具,而且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骨骼,如鹿、猪、扬子鳄、小灵猫等。其中,扬子鳄的发现,说明早在7300年前,双墩遗址不仅生活着扬子鳄,而且它们和鱼、蚌一样,都是这里先民的盘中餐。
淮河流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当天的讲座中,陶器是此次课程重点。因为陶器不仅是700件刻画符号的载体,而且这些陶器各具实用功能,如陶釜、陶盆、陶罐、陶甑和陶鼎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的名字叫陶甑,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蒸笼。也就是说,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会制作和使用蒸笼了。”“这个陶鼎更不得了,它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鼎。大家知道鼎在生活中的意义吗?鼎在一定时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如君王使用的九鼎八簋。和鼎有关的成语很多,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张队长讲得认真,同学们听得仔细。
活动现场,精彩讲述
“大家认真看,这些陶器有什么特点?”“亮闪闪的!”“对了,这里的很多陶器还闪烁着耀眼的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BulingBuling’的,很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里的先民在制作陶器时,有的在里面夹杂了云母,一种矿物。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张队说,专家们认为除了加固、增强导热性的作用外,还有装饰效果。尤其是出土的这面陶塑人面像,不仅陶土里夹杂了云母,而且面部还特地点缀了一些小孔,被认为是当时人的纹面习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
双墩遗址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出土的文物和刻画符号,还因为它出土器物中的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有别于已知的其他同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被称为“双墩文化”,蚌埠双墩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淮河流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互动奖品中,还有精美的双墩遗址文创
政协委员现场聆听 助力"双墩文化"传播传承
当天的活动中,蚌埠市淮上区政协文化历史和学习委员会10名政协委员来到讲座现场,他们像在座的学生一样,认真聆听和记录。淮上区文旅局副局长张道成表示,大家希望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更好地了解掌握双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助力历史文化的传承,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政协委员、学校老师认真聆听记录
活动结束,张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史前刻画符号纷繁复杂,双墩陶器刻符是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最具地域特点的表意符号系统。“本次讲座我从考古学如何探索文字起源之谜出发,带领同学们关注文字和符号的物质载体。聚焦到蚌埠双墩遗址的地貌环境、建筑形式、人工遗物和动植物遗存,通过陶器质感和制陶流程生动展现刻画符号的产生场景。这些符号是对聚落周边物象知识的记录,并在淮河中游地区广泛传播。希望当天的讲座,能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蚌埠第八中学七(4)班杨希哲表示:“今天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如干栏式建筑的特点、陶器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感兴趣是陶器的种类,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用途,也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有时间我一定要去现场看一看,看看我们古人的智慧生活。”“太神奇了!如果不是这场讲座,我真的不知道我们家门口的双墩遗址这么厉害,不知道7300年前的古人居然这么智慧,这个周末我就要去现场看一看那些真实的文物,零距离感受它们的余温。”七(4)班的张雅琪激动地表示。
收获知识,收获惊喜
蚌埠市淮上区历史兼职教研员、蚌埠第八中学副书记、 安徽省卢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卢适表示,双墩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刻画符号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空白,也为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此次公益宣讲,让蚌埠八中师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史前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讯员 郭全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王素英 武鹏 郑茹 蔡祥 罗晓薇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