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6月3日下午,安徽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记者获悉,去年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93.7%,连续5年超9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城市环境空气方面,全省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2项指标同比下降,全省PM10年均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NO2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3项指标同比持平,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CO浓度0.9毫克/立方米;1项指标同比上升,O3浓度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2%,10市出现重污染天数累计为16天,同比减少38天。
地表水环境方面,总体水质状况为优。监测的210条河流、73个湖泊水库共401个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比92.5%,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Ⅳ—Ⅴ类断面占比7.5%,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从河流断面看,长江干支流、淮河干流、新安江干支流及环巢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均为优,淮河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方面,地级城市的44个水源地中,有41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同比增加1个;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87个水源地中,有83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同比增加8个。出现超标的均为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质环境背景影响,主要超标指标为氟化物、钠和碘化物。
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63.75,生态质量为“二类”,同比基本稳定。其中,池州和黄山2市生态质量为“一类”,合肥、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和安庆10市为“二类”,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4市为“三类”。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称,我省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皖北地区空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治理,加快淘汰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力争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加强长江、淮河、巢湖、新安江等大江大湖治理,推动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0%以上;加强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左右,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5%,坚决守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底线。
